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别报道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股市分析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4版: 广 告
 第B25版: 广 告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 广 告
  
200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乡随俗”竟成污染理由
跨国公司在华污染调查:“中国企业比我们还差”,成了部分跨国公司面对在华污染时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晓德 何玉斌


  时隔10个月后,一份污染企业名单,令多家在华跨国公司再次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

  根据公开的报道,截至8月中旬,位列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共有90家。“其实现在已经超过100家了。”8月23日,该名单出台机构、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而在10个月前,这个数字仅仅是33家。

  让人惊讶的不只是火箭般蹿升的数字。在记者得到的这份名单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入围,其中不乏百事、雀巢、通用等声名显赫之辈。更让人意外的是,有的公司在去年就因同样问题被曝光,时至今日,依然榜上有名且风头日盛。

  大公司在华污染变本加厉

  去年10月,33家企业名单被公布后,跨国公司在华污染问题开始为更多的中国公众所熟知。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今年的“名单效应”传播更广,影响也更大。

  与去年相比,同一家跨国公司多个分支机构同时违规,或者同一家公司多次违规,是这次名单的一个特点。比如,美国百盛餐饮集团旗下的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其在上海就有6家餐厅因“拒报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等问题被上海市环保局列入“2004~2005年本市环保系统查处违法企业名单”。与此类似,百事可乐国际公司的长春、南京、福州和广州四家分公司也遭遇通报,原因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问题。哈尔滨一家中外合资公司早在两年前即被黑龙江省定为省控重点污染企业,但最近又因涉嫌污水直接外排,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松花江流域2007年第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名单。

  马军认为,“有些企业,虽然只被记录了一次超标(排放)情况,但我们发现,它们多年来从未达标过,污水处理设施根本不起作用。”

  发展中国家企业悄悄跟进

  与西方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华污染也已初露端倪。

  名单上显示,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是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独资企业,2006年5月,该公司因“排放废水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等问题受到宁波市环保局处罚。而另一家来自印度的化纤企业,也开始在中国湖北襄樊投资。马军告诉记者,这种污染度比较高的企业,厂址却选在了城市的上游。

  “这种趋势确实值得我们警惕,如果再不加强我们的环境执法力度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工厂’就要变成世界的垃圾厂了。”马军表示。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大部分上了名单的跨国公司,在本国都拥有良好的声誉,保护环境甚至已成了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但到了中国,却因环保问题广受诟病,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吗?

  有的企业曾想一“拖”了之

  通过舆论监督,给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污染企业以环保压力,是马军和他的团队公开名单的初衷。但从去年开始至今,他们得到的反馈结果却五花八门。

  “现在有几十家企业来找我们,长期坚持不作回应的几家大企业,最近也希望和我们接触。”比如百事可乐公司、通用、杜邦、3M等。有的企业提出了“一起做一些项目”等等。

  还有的公司最初反应是“看一下”,认为可能是“一阵风”,几个月过后中国公众可能就不会关注了。基于此,从3月开始,20多家环保组织发出了“绿色选择倡议”,将污染企业名单一一公布,并且号召网友做出“绿色选择”。倡议发出后,一些企业开始找上门来,提供材料,说明自己做错了什么,怎么改正的。“他们这回感到,指望一阵风是过不去了。”马军说。

  落户于中国各地的跨国公司,在赚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的“财神爷”。所以,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就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执行不严,执法力度不够。”马军告诉记者,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这个愿望的支配下,降低环境标准的问题就出现了。

  国际先驱导报 (晓德 何玉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