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止于“三分钟” 第二军医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刘伟志 |
【个案】 电话是联系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桥梁,一旦家里电话铃声响起,大多数人会有一种喜悦,可是,阎女士却向我们反映,她家里的电话铃声一响,家里就会突然安静下来、紧张起来,老公不愿去接,女儿也不愿去接,自己更不愿去接电话,为什么呢?因为她害怕是老家自己父母打来的电话,现在只要是接自己父母的电话,不超过三分钟,自己就会生气愤怒、身体发抖,接下来就是不耐烦地挂电话,自己明知道不应该但不能控制。 阎女士家还有一个弟弟,从小她就觉得父母对她不好,看弟弟怎么样都是对的,看自己怎么样都不顺眼,大学的时候,她有一次烫了头发回家,被父亲严厉的批评了一顿,而且说得很难听。从那时起,她就觉得要赶紧结婚,离开这个家,所以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成家了,她以为离开了自己父母,就会过得好点,但是,情况并没有像她预想的一样,因为都在一个城市,离得很近经常会有来往,所以她就要求老公带她远离那个生她养她的城市,但是老公没把她的话当真,以为女儿和父母吵架,时间一长就没事了。阎女士无可奈何,八年前自己只身到上海,稳定之后再把女儿、老公接来上海,而且这几年也一直没有回家,现在,她说她也能理解父母当年的行为,也不再恨他们,只是一接电话就控制不住…… 【咨询师分析】 父女亲情,血浓于水,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女儿对于父母的恨意和紧张,竟然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能让她放弃女儿和家庭,只身到上海来打拼;竟然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二十多年后接到电话都能引起强烈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很多人的不能理解就好像阎女士的老公一样,可能正因为她老公这样的想法,却加剧了阎女士的情绪体验和症状。我想她的父母当年可能也是这样认为的,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为她好的,而没有认真聆听女儿的话和体验感受女儿的反应,我想,任何人说出的话,我们都应该相信那是他真实的感觉,你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不是她,不能否认和拒绝人家的真实感受,否则,只会走向反向。 【咨询师建议】 ■ 阎女士属于长期积累下来的强迫情绪体验,现在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状态,建议找心理咨询师作情绪疏导处理和系统放松训练。 ■ 长期与父母分离,拒绝见面,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在以上情绪疏导的基础上建议邀请父母参加进行系统家庭治疗。 ■ 阎女士本身一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那么家里人应该主动分担,提供良好的轻松氛围,老公和女儿应该多接听电话,同时多与她父母沟通、打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