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马桶、换灯泡之类 邵 宁 |
徐世平先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著《毁誉人生》中提及一件事:“有些孩子,上了大学,还要家长接送。我在东方网的时候,曾有一位员工,家长陪着来单位报到,而且还要家长替其擦办公桌、椅。唉,千万别说我是‘九斤老太’,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徐世平先生指出的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有许多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太低了。在应试教育这根大捧的驱使下,许多中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他们除了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做,一些很简单的生活道理都不懂,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上了大学,依然故我,结果不少学生考试成绩样样优秀,但仍处处离不开父母。 出现这个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因是独生子女,人以稀为贵,家中“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呵护过度;或因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小陷入题海之中,重分数而轻能力;或因物质生活的改善,家庭经济良好,艰苦两字不再提起;或从小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的观念,等等,总而言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雏鹰起飞了,在精神上却还未断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最近,浙江省教育厅想出了一个办法:修马桶、换灯泡将成为浙江高中生必修课的内容。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高二学生都要学习这门叫作“通用技术”的新课程。浙江省教育厅还规定,这门课每周一次,并纳入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 这是一个很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消息。浙江省教育厅的新规定,融应用技术教育和德育于一体,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道理、生存技巧,又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使他们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使我们的学校不再培养出一批四体不勤的书呆子。学会修马桶难不难?可以说是既难又不难。拜请物业公司的工人为师,请他们上几堂课,自己动手修几次,难就可以变成不难。浙江省教育厅的决定切中了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它补充了德育之不足,冲击了至尊无上的分数论,有助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此举值得大大提倡。 这样做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高分与低能的巨大反差。 “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走出校门后,往往难为社会所容纳。现代社会对一个合格人才的需求标准,是既要看文凭和分数,更要看动手能力,看有没有真才实学,看有没有创新精神。因此,许多有眼光的大公司宁要一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也不要高分低能的“好学生”。上了大学还需家长接送、到工作单位报到后连办公桌椅都不擦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起创造性才能的过程,可能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时间。 浙江省规定的高中生应上的这门“通用技术”的新课程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课堂实践逐步完善。在我看来,似可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如烹饪、家政课。有人戏说现在的“80后”,除了开水,基本上什么也不会烧。这样的年轻人成家后,不是老爸老妈继续照顾,上门为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就是离开了钟点工没法生活。烹饪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用技术”。学一点烹饪技术,有利于学生将来生活上的自立。不知本市的教育部门以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