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常怀“歉疚”心 丁 竹 |
老百姓评判干部的标准,可以说有很多条,但首屈一指的还是干部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一个干部的水平可能有高有低,能力可能有强有弱,但是,只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就热爱他,欢迎他。 可见,要做一个好官,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对人民群众既要怀崇敬之心,又要抱“歉疚”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为人民做事情是职责所在,即使群众对有的工作比较满意,也不该让群众感谢,更不值得到处炫耀。 其实,这种“歉疚之心”就是我们的老祖先非常讲究和尊崇的一个“愧”字。即《诗经·小雅》所说:“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历代仁人志士在这个问题上都是非常明智的。唐代韦应物写下了:“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动人诗篇,明代袁崇焕以诗言志,抱着愧对“故园亲侣”之心,写出了精忠报国之情:“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对民要既怀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在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体现得更加充分。董必武在《无题》一诗中写道:“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无多早啃完。如弩马将长恋栈,得栖梧意学鸣鸾。”陈毅同志在《手莫伸》一诗中写:“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 要做到常怀“歉疚”心,就应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心中装着老百姓。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干部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必然也会有干部。郑培民去世后,他在湘西的扶贫点凤凰县安坪村的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悼念他们的好书记;许多湘西的老百姓要自己掏路费到北京和长沙去送他们的好书记。 可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心中是没有老百姓的。他们有的是将“政绩”放在第一位,只要是能够干出数字,有利于自己高升就行,至于那“政绩”是“豆腐渣”还是重复建设,一概不管。他们有的是将“关系”放在第一位,什么傍大官,傍大款,谁有用傍谁,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他们有的是把小集团、小圈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谁为我卖力气我就格外关照谁,什么群众的利益,这点儿好处“哥儿们”、“姐儿们”还分不过来呢,哪还顾得了他们。诸如此类的“第一位”还不少,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百姓对立面去了。直至走上了严重犯罪的道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人类进步的垃圾。 “感情决定立场,决定价值取向。”为官者要把常怀“歉疚”心作为一面镜子,从行动上检查自己哪些事情办对了,办实了,办好了,哪些事情做错了,哪些工作有差距,是否愧对老百姓。 总而言之,为官者要真正起到领导的作用,凡事站在群众的一边,而不是做群众的对立面,否则就会被群众、被历史所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