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职场方圆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人物
 第A28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人物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电
 第B24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30版: 新民环球·博览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国最大发电站巴特西电站自1983年废弃后,改造重塑计划不断酝酿又不断流产,好像中了“魔咒”——
伦敦“魔幻主义”电站的前世今生

唐昀

  ■ 远看像一张倒立“巨形方桌”的伦敦地标建筑——巴特西发电站

  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它的四根巨型烟囱是英国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著名地标。作为后工业时代的象征,它上过平客·弗洛伊德摇滚乐队的专辑封面,以嘲讽资本主义的没落。

  巴特西发电站1983年完成历史使命,废弃至今。其间,不少开发商打过它的主意,希望把它改造为大型主题公园,或是商住一体化的现代社区。然而,无论开发商如何“豪情万丈”,也无论当局如何支持配合,这座发电站就像施了“魔咒”一般,令各项开发计划付诸东流。

  不久前,两个爱尔兰地产商以4亿英镑(约合8.12亿美元)买下巴特西发电站,希望能让这块荒芜的土地重现昔日辉煌。可是,他们能打破电站的“魔咒”吗?

  1、“魔幻”电站  从天而降

  上世纪20年代,英国充斥着各种小型私人发电站,由于各个电站的发电系统互不兼容,成本高昂,竞争激烈,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混乱不堪。英国议会认为,电站应当扩大规模,且拥有统一的发电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巴特西发电站应运而生。

  从一开始,巴特西发电站就冲着“流芳百世”而来。设计师吉尔·吉布·斯科特爵士野心勃勃,一心要把它建成欧洲最大的电站。它是如此之大,能够装下一座圣保罗大教堂。

  周围居民惶恐地看着这个“巨无霸”从天而降。它的头两根烟囱1933年筑成,好像一个巨型双向插头朝天而立;后来,电站又增加了两根烟囱,“插头”变成了倒立的巨型“方桌”。就这样,欧洲最大的砖式建筑诞生了,泰晤士河南岸从此有了自己的著名地标。

  上世纪50年代是巴特西电站的“巅峰时代”。它每周烧煤1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1964年,电厂发生火灾,导致整座伦敦城一片黑暗。

  1977年,名噪一时的摇滚乐队平客·弗洛伊德把巴特西电站搬上新专辑《动物》的封面。封面上,一只粉红色的充气小猪(号称“资本主义小猪”)在电站的烟囱间飘来飘去。

  由于当时尚无任何制图软件,为拍摄那张照片,制作公司将小猪绑在烟囱上,但小猪还是“脱缰”,飞过伦敦希思罗机场跑道,险些撞上起降的飞机。后来,警局出动直升机,将小猪护送回来。当小猪再次被绑上烟囱,几名狙击手在一旁时刻待命,以备小猪再次“出逃”时一枪“击毙”。

  饱经沧桑的巴特西电站最终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1983年,电站遭废弃。自“退役”以来,这座充满了“机器美学”和“魔幻主义”色彩的庞然大物就像动画大师宫崎峻创造的“天空之城”,孤独地守候在泰晤士河南岸,神秘而荒芜,任凭野禽和蝙蝠搭巢栖息。

  2、首次改造  失败告终

  泰晤士河南岸虽然称不上繁华,但在这个地段,即使一间单身公寓也要标价50万英镑。巴特西电站占地如此之巨,加上周边约13万平方米未开发的土地,长期这么荒废着,实在可惜。如何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地方政府一块心病。

  1988年,企业家约翰·布鲁姆提出一个方案,将巴特西电站改造成一个大型室内游乐场。当时主题公园方兴未艾,而布鲁姆夫人的家族拥有欧洲最大的游乐场——阿尔顿塔。这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连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都颇感兴趣,曾头戴白色钢盔亲自到巴特西电站泥泞的现场考察。

  布鲁姆向撒切尔夫人承诺,一座五层楼的超级“娱乐城”将从这里拔地而起。撒切尔夫人则称赞,这是“私人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了英国利益亲密合作的典范”。两人相约两年后相聚在“娱乐城”的开业典礼上。两年很快过去了。巴特西电站依然是一个空荡荡的躯壳。有人将这次失败归结于经济大萧条,但也有人认为,由布鲁姆担任投资方,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工程要以失败告终。布鲁姆以150万英镑从中央电力管理局购得巴特西电站,而改造工程的费用一升再升,从1.27亿英镑涨到2.29亿英镑。1990年,布鲁姆再也难以支撑,不得不卖掉阿尔顿塔来支付部分债务。

  3、再度改造  一场空想

  如果说布鲁姆的改造计划有点“超现实”,那么他的接班人、来自台湾的开发商维克多·黄的种种设想,简直可以说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空想主义”。

  黄氏家族在香港有很多房产投资,同时经营酒店和快船业务。1993年,维克多·黄以1000万英镑买下巴特西电站地产。据时任梅杰政府交通大臣的斯蒂文·诺里斯回忆,“维克多无时无刻不在构思电站的改造项目”,这个“唐·吉诃德式的狂想家经常灵感澎湃,极富个人魅力”,他对电站改造的热情从未冷却过。

  维克多·黄一心要将伦敦的市中心从泰晤士河西岸移到南岸,全然不顾电站一边是垃圾场,另一边是“巴特西猫狗之家”。在他眼里,这里距离白金汉宫只有1.6公里,完全可以打造成欧洲最时尚的购物区,所有的奢侈品牌都将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他的宏伟蓝图中,有豪华酒店,由他亲自设计家具和浴室;有会议中心,面积是威斯敏斯特伊丽莎白二世会议中心的两倍。电站的中心位置将被改造成“太阳马戏团”(加拿大著名杂技团)的“永久剧场”,拥有2000个座位。剧场后面要有一面巨型透明墙,以便游客白天观看剧团彩排。

  游客还可以登上“空中花园”,在剧场顶部的平台上,透过巴特西公园的树丛,欣赏美丽的日落。一条曲折小径通往电站顶部,行走在这段路上,神圣感觉堪比攀登富士山。一根烟囱的顶部将被改造成世界上最私密的餐厅,每张桌子只坐两个人。

  维克多·黄的奇思妙想还包括玻璃舞厅、综合体育馆、影视拍摄基地、16屏的豪华影院、横跨泰晤士河的人行天桥……他是如此激情澎湃,以至于几个月的辛勤工作、数百万英镑的投入,往往因为他瞬间的灵感而全部“作废”重来。

  4、最新计划  回归现实

  从维克多·黄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是爱尔兰开发商约翰尼·罗南和理查德·巴雷特。他俩是房地产机会基金公司的后台老板。公司董事会在去年圣诞节和新年之间批准了这笔4亿英镑交易。

  与爱出风头的布鲁姆不同,罗南和巴雷特虽然野心勃勃,但不爱抛头露面,很少接受媒体采访。2005年,他们名下的宝藏控股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建造1.8万套住宅和3个城市社区。英国媒体称,这是迄今由爱尔兰公司独立投资的最大房地产项目。

  巴雷特曾是一名律师,如今大部分时间待在上海,监管他们二人两年前签下的投资项目。他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说:“我俩能走到一起真是幸运,我们不仅都有雄心壮志,而且才智互补,对未来的看法也一致。”

  罗南是猪农的儿子,与巴雷特联手闯天下之前是一名会计。他很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他以奔驰迈巴赫超豪华轿车作为自己的办公室,曾掷金30万英镑为女儿过21岁生日。

  二人接手巴特西发电站后,第一件事就是将维克多·黄的“宏伟帝国”扔进垃圾桶,聘请乌拉圭著名建筑师拉菲尔·维诺里,为电站改造工程重新勾画蓝图。

  维诺里在建筑界赫赫有名,设计过林肯爵士乐中心、费城金梅尔中心、英国莱斯特表演艺术中心等。他的最新作品是将伦敦金融城设计成一座“弯曲大厦”。

  谁也不知道维诺里会把巴特西电站改造成什么样。不过宝藏控股公司一位负责人罗布·戴维斯说,“国际休闲中心”的主意已经完全被放弃,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伦敦新城区”。它没有令人炫目的噱头,所有设计都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新改造工程将舍弃一切不切实际的构思,重点修建公寓和办公楼,外加必要的文化、娱乐、购物设施。

  戴维斯说,那将是一个适合伦敦人“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地盘足够大,完全可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可问题是,尽管有旺兹沃思市议会的鼎力支持,以往的改造计划却屡屡落空。如今,这项耗资20亿英镑、号称“欧洲之最”的改造工程能否打破电站的“魔咒”,不少人表示怀疑。当地一名艺术家说,巴特西电站一次次易手,人们也一次次萌生希望,希望新的开发商能拯救他们喜爱的建筑,可结果却总是失望。  唐昀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