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职场方圆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人物
 第A28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人物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电
 第B24版:资讯生活·家装
    
2007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假网页骗走7.7万美元
——警方破获近年本市最大一起涉外网络诈骗案
潘高峰


  一个假网页,一个子虚乌有的公司名,短短3个月从网上卷走了7.7万余美元。上海警方经过连续数月侦查,终于将这个合同诈骗团伙从网络背后“揪”了出来。

  假网页、假公司、真骗子

  去年12月22日,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接到一个外国人古特曼的报案:他在境外网站WWW.VITOO.NET上购买中国威斯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产品,不料在支付了6.5万美元货款后,一直与他交易和联系的该公司销售部经理吴某突然人间蒸发,不但迟迟不见发货,手机也再无法打通。

  经侦总队一支队立刻针对古特曼的报案进行调查。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国威斯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注册信息,联系电话和地址也都是毫不相关的其他场所。很显然,这是一起网络合同诈骗案。

  取款记录吐露犯罪线索

  由于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是专为作案购买的手机卡,银行账户开户也是用的假身份,被害人更是从未和犯罪嫌疑人见过面,一切都隐藏在网络背后,这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难度。警方最终通过涉案账户取款记录,查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取款时间地点,并通过当时的银行监控录像,获取了十分有用的线索:犯罪嫌疑人是一男一女两人。随后,警方又通过网站提供的犯罪嫌疑人在申请域名时汇款的地址信息,最终锁定了一名姜姓男子是主要犯罪嫌疑人。

  在对姜某的调查排摸中,警方发现正在上海强制戒毒所戒毒的一名王姓女子正是此案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警方审讯了王某。经过反复较量,在获得了大量有力证据之后,守候多日的侦查员在姜某住所附近将其擒获。到案发为止,两人诈骗赃款共计美元7.76万。

  80后年轻人高智商犯罪

  警方发现,此案犯罪嫌疑人均为80后的年轻人,姜某毕业于某大学信息专业,并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相关经验,高智商、模仿和学习能力强,同时也具备相当的反侦查能力。犯罪嫌疑人姜某每次作案之前都购买了作案用的专用手机卡,同时他从不在家中上网,而是利用网吧对身份证登记不严格的漏洞,在网吧通过笔记本无线上网完成作案,以逃避警方侦查。        本报记者 潘高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