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上海人家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09版: 上海人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海:玩转石担石锁 包干家里重活

楼文彪 姜燕

  ■ 50公斤重的石锁在刘海肩上至少能停留30秒
  ■找到传人,是刘海最大的心愿
  ■ 30多公斤重的石担,刘海玩得滴溜溜转
  ■ 兴致来了,刘海也下厨,但只能给老婆打打下手
  ■ 手粗力大,刘海做起细活来格外小心

  刘海,今年56岁,十几岁开始练石担石锁,身手了得,经常表演。前不久石担石锁申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这可能是上海今夏最热的一个早晨,预报37℃,在户外站着不动都会出一身汗。可是刘海和他的“石友”们一如既往,早上7时30分便来到闸北区彭浦公园,玩起了石担石锁。

  “介热的天气还练石锁呀,不怕热晕过去?”“阿拉欢喜迭个么什,勿练手要痒,心更要痒。”

  茶杯柄  

  被大力指捏掉了  

  刘海从小住在闸北,这一带有练石担石锁的传统。十几岁起,他就在家门口跟着别人玩这个,老爸老妈习以为常。“除了到黑龙江插队那些年没机会练,我几乎天天都要摆弄几下。”刘海说。回上海后,他是名副其实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下雷暴雨照练不误,只要雨稍微一停,就有人打电话到家里来喊我了。”

  “伊拉劲头老足哦,以前我看天气不好还拦着,后来也不管了。”刘海的妻子余秀琴说,她不但不拦,有一回刘海要出1000多元钱在公园盖个房子,专门存放器材,她都没说个“不”字。余秀琴一边切着西瓜,一边开朗地笑:“伊力道练大了,屋里厢啥体力活都叫伊去做,25公斤重的大米,我提啊提勿动,伊一只手就提上来了。”不过,刘海手粗力大,干细活就把握不好力道。“这只茶杯没柄,看到了,就是我洗的时候,用两只手指给‘捏’掉的。”

  “荷包蛋”

  不是石担惹的祸  

  刘海是家中的老大,更是个孝子,母亲一直跟着他住,一家人几年前才搬进现在这套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我儿子媳妇对我老好哦。”刘海的妈妈王金妹高兴地说,“这趟石担石锁评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开心得不得了,哪能想得到家门口玩的么什,还能受到这样的重视呢?”

  刘海身材敦实,略有谢顶。玩石担时,有一个动作是将石担架在头上,用颈力转动。最重的石担达100公斤,最轻的也有30公斤,当然,放在头上转的是最轻的那种。玩头上转圈的时候,先将石担压到头上,找好重心,扭动脖颈,就能让30公斤重的石担“听话”地在他头上打起转来。

  “邻居跟我开玩笑,问我谢顶是不是石担磨的,哪里是这个原因呀,老早就这副样子了。”刘海笑着说,“如果从上面拍照片,还不拍出一只‘荷包蛋’来?”

  “千斤顶”  

  女儿“骑到老爸头上”

  “这个最重的石担,你玩得转吗?”

  “勿来赛,迭个只好用脚蹬,上头再坐几个人。这是阿拉拿来压箱底的节目呢。”在彭浦公园的场地边,放着一只100公斤重的石担,这是刘海专用的器材。

  只有外出表演时,刘海才会“秀”这手绝活,现在,石担石锁队里只有他能做这个高难动作。表演时,刘海躺在垫子上,双脚蹬起100公斤的石担,两个人在两端各扶一头,保持平衡,队员们一个个坐到石担上面,最后,再让一名身手灵活的队员坐到队友肩上,摆出一个造型。“保持至少30秒钟,我在底下觉得越来越沉、越来越沉,最重的一次差不多有750公斤。”

  刘海打趣地说:“有一回,我女儿也坐上去了,兴奋得不得了,这回可是骑到老爸头上了。”

  找传人 

  心头最重的愿望  

  刘海只有一个女儿,自然不会让她跟着自己练,这么多年,他也没收到什么徒弟。“现在上海哪家人愿意让自己小人吃迭个苦头?”刘海皱着眉头说,“马上就要失传啦。我今年56岁,我们一帮人里年纪最轻的也40多岁了,后继无人啊。”现在虽然有个武术学校的小朋友跟着练,但那只不过是趁着暑假来随便学学,并未真正拜师。

  “石担石锁评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从中受益,找到一两个传人,千万不能让这项技艺在阿拉手里失传了。”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  姜燕 文

  详细 070901109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