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副刊好看耐读 ——谈《报纸副刊学》出版 管志华 |
三年前,我的老师,姚福申教授找我商谈一部书稿,这是十数年前他研习新闻学并讲授的课程,可能是我搞过副刊、爱好副刊,姚老师选定我参与著述。恭敬不如从命,我们进行了难忘的合作,承蒙友人周小平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襄助、支持,《中国报纸副刊学》终于在今夏如愿出版。 研究副刊有许多课题,比如有趣的“副刊与名家”现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报纸不像当今“天女散花”,却涌现“群星灿烂”,一批文化巨匠和著名学者与副刊有不解之缘;报界精英也决不把文化副刊当作可有可无,他们对副刊经营可谓苦心孤诣。 《申报·自由谈》是成功一例。这个副刊二十来年,后来篇幅缩到半版,却虎虎生气,色彩绚丽。主编黎烈文是编副刊高手,他倡导言简意赅的杂文,而且兼容并包,甚至“唱对台戏”;那时,绝大多数进步作家的处女作均是副刊首发,是副刊把他们送上文坛;还有不少名家掌厨副刊,出现“名家编副刊”盛况,不少读者冲着副刊而来,副刊成了报纸的招牌。 当今报坛“万花争春”,这是好现象,可也异象丛生,比如有的副刊日渐式微,思想空洞,几无大家手笔,有的副刊变着法子致“富”,结果副刊不副,专刊不专,名牌栏目有名无实。 副刊不经看,像喝白开水。究竟什么原因?除了社风民情外,恐怕时尚风标作怪。《中国报纸副刊学》对此作了探析。 我以为编副刊不能躲进象牙塔,坐拥锦衾,满脸堆笑,所以,具有锋芒的杂文少不得。在副刊前沿,尤不能缺少好编辑,必须让知识面广、责任性强、通晓文史、熟悉中西文化的多面手担纲。对主编来说,须有大将风度。副刊要多式多样,既含蓄温存,也抉发痛快,既青春“粉丝”,也老派“克勒”;特别是要搔到读者“痒处”,使副刊灵魂不弃,本色不丢,精气不散,能与读者心灵交融,荣辱与共。 副刊是社会的晴雨表,它高雅不深奥,浅显不粗俗,轻松不浮薄,锐利不尖刻。比起电视、网络的“海量”,副刊是知识“限量”供应,但能够分众化、精致化、厚重化。我在想,副刊表达的是沿革,传输的是思想,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告诉读者,把最美好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副刊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