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童年始? |
| ||
| ||
| ||
| ||
|
【主持人】 忻之湄 【嘉 宾】 李双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社会学博士 项志良 华东师大一附中教师 教龄30年 陆 敏 上外附中教师 王小鹰 作家 低调妈妈 某重点中学教师 主持人语 开学了!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整、放松,孩子们又将步入紧张的学习生活。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校成了竞争开始的摇篮,家长对孩子们寄托了更高的期望也平添了更多的忧虑。在《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中,作者高燕定先生提出了“人生设计”的理念。他提出:在一个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就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可以完全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 高先生有一位从小立志进哈佛、当律师,并且在父亲的人生设计理念规划下一步一步实现了理想的女儿。我们也经常听到和看到一些父母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精心打造孩子,最终获得成功的范例。那么早早地为孩子制定目标、鞭策他、引导他,不断地给他施压,是成就了孩子呢还是拔苗助长呢?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父母们应该怎样做才更科学更理性呢? 观点 孩子的将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和考虑 主持人:“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李双龙:我不太明白“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具体是指怎样的一个社会?所谓“完善”或“规范”的社会是否存在?这是一个前提,否则无从谈起。“人生是可以设计和规划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生设计和规划的主动权应该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但我觉得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未必是“人生是可以设计的”之前提条件。 主持人:您觉得父母能为孩子“规划”些什么?具体可以做哪些事情? 李双龙: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或者说规划的事情其实是很有限的。在孩子成年(18岁~20岁)前,家长或许还可以安排或设计一下他(她)的人生,但孩子成年以后,恐怕再要管理就比较困难了。我个人认为,孩子在家长的严管之下,即便获得了某些方面的惊人成绩,在其他方面肯定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这样规划出来的人才对于孩子个人的人生是否更好或者更糟,还有待考察与深思。 主持人:您遇到的那些被认为成功的孩子里,他们的父母有哪些共性? 李双龙: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名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由家长管大的,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几位家长,有一种感觉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家长一般都非常清楚。家长的这种过分的关心对学生来说孰好孰坏,还很难说。我个人认为这对孩子的自立和早日社会化是不利的。 比让孩子成为精英更重要的东西 主持人:“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项志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不过我本人是不太赞成规划人生的。如果一定要把培养一个人作为一种规划来做的话,我想失望的家长会比如愿的家长多得多。现在许多家长都把目标定为考哈佛、剑桥,要求孩子成为顶尖的少数精英,社会上个别成功的例子又给了做父母的一种遐想,其实极个别成功的例子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是没有参照性与可比性的,不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人生如果可以规划的话,规划如果能够成功的话,个人奋斗、机遇和后天的社会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有太多不可预计的因素。 主持人:您对现在的家长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项志良:与其给孩子制订一个高不可攀的人生目标,不如从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开始。 我觉得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会爱。从爱自己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延伸到爱家长、爱集体、爱社会,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如今许多一味追求成功的家长淡化了孩子的天性与社会责任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并不好。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发展意向,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与社会的需要融合。 给孩子提供一切可能 主持人:您认同“人生设计”这种说法吗? 陆敏: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准确地判断孩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的父母。我相信多元智能说,也就是在幼年时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开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发孩子潜能,我觉得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培养他们对生活、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是必须通过幼年时的环境去熏陶培养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市重点中学的教师,您一定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孩子,您觉得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共性吗? 陆敏:一般来说,我看到的优秀的孩子大多都有个很用心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懂得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会采用特殊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热爱阅读,热爱学习,提供一切可能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有一位教育孩子特别成功的同事,她经常说:把孩子纳入一个轨道,她就会自己按惯性活动起来,如果活动正好和兴趣结合,那么孩子活动起来就自由而快乐了。 成功案例 宠她就是让她自由发挥 主持人:您当年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写作,全心全意做一个“陪读妈妈”,是因为对孩子寄予特别高的期望吗? 王小鹰:我当时的陪读就是纯粹的陪,充分体验做母亲的幸福感。在这个世界上女儿只有我一个妈妈,女作家可以有许多。目前社会上所崇尚的所谓成功我并不认同,成名、成家、发财就算成功吗?我对成功定义就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也是我对孩子的要求。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成长的道路也应该是不同的,培育孩子如同做艺术品,要一切由心而发的,充分尊重个性。我当初选择用两个虚字“之”和“然”为女儿取名,就是想表明我们对孩子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并且“之然”与“自然”谐音,我们希望女儿能够顺其自然,沐浴着阳光雨露,像一条小河一样自然地流淌,自然地成长,她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好。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您特别宠孩子,您不担心孩子被宠坏吗? 王小鹰:我的“宠”就是依她,顺着她的个性、兴趣让她去自由发挥。我的先生也一样,我们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安全第一”。我先生唯一一次打她,就是她小时候叫出租车,车还没停稳,她就去开车门。先生让她伸出手心来,打了她一下,是为了让她记住,这么危险的动作以后不可以做的。我选择离家最近的小学让她上,就是想让她多睡一会儿。我也让女儿上过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有好几次培训结束要比赛了,她忽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去参加比赛了。我就说:不去就不去好了。我让她参加各种学习只是为了让她提高能力、发掘兴趣,比赛并不是目的。 主持人:您女儿这次被耶鲁提前录取并且拿到了全奖,家庭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是否有很大的影响? 王小鹰: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大家都喜欢开玩笑。商业气氛少,文化气息浓。我个人觉得家庭氛围、学校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去年,她去美国参加青年领袖峰会,借此机会参观了美国的多所大学,她自己听课、参观、做选择。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到耶鲁,她觉得更喜欢耶鲁的校园文化,就提交了申请资料。能够这么顺利地被录取,只能说女儿的运气特别好。 父母不妨从细微处入手 主持人:您也是位成功妈妈,儿子哈佛大学学成归来,已拥有一份不错的事业。您认为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体可以做哪些事情? 低调妈妈:对孩子进行训练,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训练从孩子落地就应该开始了。儿子小时候为了培养他养成专心的好习惯,我就规定他一个时间段里只能玩一种游戏,玩好了收拾好了才可以玩其他。我绝对不容许他拿一大堆东西出来,这个玩玩,那边动动。 孩子上学之后我真正管的时间也只有十个月,这十个月就是用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包括放学回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写字台上不能有一样多余的东西等等看似琐碎的细节。十个月之后,孩子的基本习惯养成了,开始沿着正确的轨道行动了。我从不拿孩子去与其他孩子攀比,但我会给他设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分成一块一块的小目标,让他不太费力地跳一跳就能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增添了自信也学会了脚踏实地地实现目标。此外,我特别注重对孩子品格的培养,我觉得好的人品同好的习惯一样重要,如今儿子依旧保持着很单纯的品质。 主持人:您不担心孩子因为太正直太单纯了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吗? 低调妈妈:不担心。只要孩子拥有了足够的能力、良好的品质,社会上的那一套,他进入了自然就会懂得的。我始终坚信,无论在哪里,一个品行不好的投机取巧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尤其是在一个越来越讲究诚信的社会里。 主持人:您主张孩子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提前学习吗? 低调妈妈:我也曾在课外给儿子找好的老师补习,让他做一些课外的超前的习题,但内容上一定是与课堂学习相交叉的。做了多年的老师,经常看到一些刚入校时成绩很好的学生越学到后来越一般,后来我发现他们成绩好是因为提前学了课堂上的内容,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弊端是,他们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了,上课开始开小差。而好的老师都有他独特的上课节奏、培训方法,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前学的孩子却自以为是地错失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学到后来反而落到了那些原先不如他们的孩子后面。 主持人点题 望子成龙是天下大多数父母的共同心愿,有些父母更是把培育孩子当作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来追求,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但父母们请记得: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成功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无论您期望孩子成为精英还是平凡人,教会他有一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