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汤沐海 任海杰 |
|
◆ 任海杰 2005年,汤沐海指挥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出的那场音乐会,使贺绿汀音乐厅成为了沸腾的音乐之海,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今年8月,为庆贺中德建交35周年,汤沐海率领“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德中联合乐团”,从8月21日至8月29日,在中国六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在北京演出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出席),其中8月25日上海站的演出,是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这使我们能有机会再度欣赏到汤沐海那精湛的激动人心的指挥艺术。 这次的“德中联合乐团”,是由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联合组建的,中国乐手约占五分之三。演出曲目为陈牧生的《牡丹园之梦》、巴赫的《普天下都来欢呼上帝》(黄英独唱)、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尼古劳斯·莱克斯罗特钢琴独奏)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台以德奥经典作品为主的音乐会,而汤沐海当年留学德国,并成为卡拉扬的弟子,因此德奥作品是他的强项。 指挥一支临时组建的、乐手的文化背景又相异很大的青年交响乐团,这对指挥家来说是一个颇具分量的考验。从汤沐海轻巧落棒陈牧生的《牡丹园之梦》起,我们听到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我们似乎难以相信乐团演出前才联合排练了十天。各声部既齐整而又互相融合,音乐织体清晰,乐句流畅且富质感。 我们平时说,听音乐,尤其是现场演出,就是要听味道,而这正是汤沐海指挥风格中的又一大特色。第一首的中国作品,后三首的德奥作品,听来舒舒服服,一目了然,韵味纯真,细腻自然。比如,巴赫音乐中的巴洛克风味,莫扎特钢琴与乐队的对话和呼应中的层次感和呼吸感,勃拉姆斯交响曲中的勃然大气和雄浑魅力,等等,乐队都有说服力的表现,而且最重要的是非常有德奥味。有没有那个“味”,那真是天壤之别。 当然,这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是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当汤沐海健步走向指挥台,观众还在热烈鼓掌时,“出其不意”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汤沐海在跃上指挥台的一刹那,即棒落乐起,潇洒别致地拉开了勃拉姆斯“第一”的序幕。在掌声的沐浴下开始交响曲,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而第一乐章开头那震撼人心的鼓声和齐密紧张的弦乐,似乎也真吻合那独特的气氛,感觉真是非常的奇妙。勃拉姆斯的“第一”在他的四部交响曲中是最青春激荡的,因此,由青年交响乐团来演奏此曲,显得尤为气息相连血脉相通,汤沐海正是由此“纲举目张”,尽情挥洒,意气风发,而且速度也比我们以往听到的要快些,似按捺不住青春的脚步,尤其是到了第三、第四乐章,乐队的表现更是进入了一种出神入化的炽热状态,乐句舒展浑厚,气韵生动丰满,令人血脉贲张,豪情激荡!自从埃森巴赫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勃拉姆斯“第一”让我神魂颠倒后,数年间我曾听过多位名家指挥名团演奏过此曲,但不知为何均“无动于衷”,不想这次却被汤沐海麾下的青年军的“魔弹”击中,再次让我醍醐灌顶!也许,这就是汤沐海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