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地图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培训·自荐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移民沙龙
 第B27版:求职·留学沙龙
 第B28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9版:求职·培训
 第B30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31版:求职·移民扫瞄
 第B3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职场导航
 第B35版:求职·广告
 第B36版:求职· 培训动态
    
2007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领偶像化 主题做减法
——观正在上演的改编名著话剧《红与黑》
孙惠柱

  ■ 话剧《红与黑》剧照 图TP

  □ 孙惠柱

  19世纪的欧洲小说大多和我们距离甚远,却有一部很容易引起国人的现实联想:法国大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

  掌声响 情感过山车

  一个乡下木匠的儿子来到城里的上流社会跻身,不但凭他的聪明争得了地位,还弄得两位绝世美女为他闹出人命来,“成功故事”+情感过山车!根据这部名著改编的多场次话剧《红与黑》看准了当今众多白领对西方名牌、对个人奋斗、对“上流人”情感纠葛的兴趣,极大地满足了以白领为主的观众,近日在演出中每场戏一结束都赢得赞许的掌声。

  李宗翰 像个落难者

  剧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也是观众最乐意认同的,是两位真正的上流女子:温阳演的市长夫人和谢俐演的侯爵小姐。这两位爱上于连,要冲破强大的阻力,这一过程中就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的层次。两个人的反差还很大,同样是居高临下爱一个“下人”,市长夫人的爱是母性的,温柔的,还时时伴随着自责和忏悔;侯爵小姐的爱却是攻击性的,颐指气使的,常常是用挑衅来挑逗。和这两位女性角色一比,男主人公于连反倒显得简单多了。李宗翰的表演估计还是符合剧本和导演的要求的,一个将会召来更多“粉丝”的可爱的青年才俊。这个于连更像个落难的贵族子弟,一个单纯而又尊严的天才少年,而不是个野心勃勃向上爬,同时又小心翼翼学习上等人规矩的木匠的儿子。

  受害者 报复犯命案

  司汤达的批判现实主义经典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于连的两面:既是小人又是英雄,既钦羡上流社会又嫉恨上流社会,最后还成了它的受害者:他因为报复而犯下人命案。那是转型社会中的一种典型性格,可以说在当今的中国也颇有警示意义。

  “白领剧” 表面很光鲜

  话剧在情节和主题上都做了减法,基本上只突出了于连“正面人物”的一面,因此特别强调了他受压迫的身份,但他又不是他父亲那样的下层劳动者,他的眼里只有上流女子,对那个想要嫁给他的女佣人连正眼都没瞧过一眼。这个于连其实是一个偶像化了的洋装的白领形象,还没上场就已经和他那穷人的家庭“划清界线”了。当下有不少白领剧也常常是这样,展现的多是那些表面光鲜的时尚和偶像,忽略了许多白领背后并不那么“白”的背景。其实于连这个角色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他身上那乡下人本性和上等人追求之间的矛盾,是他一步步提高品位和地位,最后又失去一切的过程。那就是展示人物厚度和主题深度的所在。

  戏很好看。王峻的舞美结合写意和写实,既有浓烈的以红与黑为主的统一色调,又呈现出灵动多变的演出空间。许承先和宋忆宁扮演的侯爵夫妇戏虽不多,却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耐人寻味:正宗的贵族做派,上海人说的“老克勒”味道,正是于连们想要下大功夫学的。

  评论 070902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