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像基金透明度却很低 理财产品需要加强信息披露 顾琰 |
如今,银行的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且宣称的预期收益率越来越高,让投资者十分心动。不过,在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却依旧很低,投资者呼吁要加强信息披露。 销售时往往不提费用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往往不足,只在预期收益率上做文章,对要提取的相关费用也很少提及。在目前的市场中,很多投资者只是将理财产品作为储蓄的替代产品,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高收益储蓄,对理财产品的运作并不了解,往往将最高预期收益率等同实际收益率。 而实际上,预期收益率并不一定是最终收益率,而银行在这方面的风险提示往往不足。尽管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解释得详细一些,但现在的说明书往往像天书,专业词汇多,图表复杂,金融专业人员也要细细探究,投资者常常找不到重点。另一个影响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的因素是银行收取的费率,银行往往根据产品最终的收益率高低按不同档次的费率收费,相当于对收益进行提成,收益率越高费率也越高,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是要扣除该费用的。而多数银行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时也不提及费用的收取标准,投资者不清楚自己的最终收益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可见,在理财产品的销售阶段,信息的透明度就很不够。 销售后查询价格困难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后,追踪产品收益情况的渠道也不通畅。开放式基金在进入开放期后可以每日申购赎回,其基金净值在网上和证券报上每日公布,查寻很方便。而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属于封闭式运行,产品价格和投资收益一般每月才公布一次,公布在银行营业部和网站上,年纪大的投资者上网不方便,而银行营业部也不是全部张榜公布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 因此,很多买了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投资期限里往往不了解该产品的收益情况,有时亏损了还不知道,而且只有少部分产品允许投资者在特定日期赎回,大部分产品投资者即使知道亏损了也无能为力。理财产品其实与证券投资基金挺相似,但信息透明度要低很多,给投资者带来诸多不便。 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秘书长赵良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够透明,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不足。据称,基金属于公募的投资品种,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必须及时公布净值、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大家所关心的信息。而银行理财产品由于门槛偏高,目前针对的还是银行的特定客户群,“从这个角度上讲,带有一定的私募性质。”因此,监管部门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就不像基金那么细。 但是,目前很多银行产品实际上和公募基金差不多了,特别是近期推出的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投资的均是证券产品,看上去完全像个股票基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多数理财产品本质上都是证券投资基金,但这些基金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并未达到监管规定对公募基金的要求。 随着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规模越来越大,加强信息披露已成为当务之急。 顾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