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时代被管头管脚转型到自由度较大的高校生活 大学新生从容度过适应期 吴洁宇 钱滢瓅 |
| ||
|
这些天,本市各大高校又陆续迎来了“新面孔”,不少大学新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迈进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新生们心里或许还没有底。没关系,来听听大学老师们的支招吧。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高三的忙碌紧张一下子过渡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许多同学会因学习节奏的放慢而无所适从,往往会在无人督促之下浑浑噩噩度过宝贵的第一年,待回望时方才懊悔:“这一年我都学了什么呀?”复旦大学辅导员陆老师介绍说,与中小学“要我学”为主相比,大学课程拥有“我要学”的主动性,除专业课程外,其他科目多由学生“自个儿挑”。 陆老师建议新生不妨选择一些对提高综合素质有辅助作用的课程。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选修数学类课程,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则可涉猎管理、市场类课程,以增加专业学习的深度。新生们还需充分考虑兴趣和课程内容的适应度,因此先去旁听一下也许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切记盲从或抱“赚学分”的心态,毕竟每年开出的数千门课程是大学生可利用的最好资源。由于大学期间自修时间较多,所以,早早摸清图书馆、资料室、公共教室的开放时间也很重要。 以积极心态迎接挫折 许多大学生是平生第一遭离开父母单独过集体生活,而且又是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会遇上一些过去从没有碰到的问题甚至挫折。因此,新生们在心理上也要有相应的准备。 曾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上海师范大学胡凛老师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在家以我为中心惯了,一旦过上了集体生活,就像一群乒乓球,相互间常常激烈碰撞。不过胡老师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碰到矛盾并不是件坏事,反而应该高兴,庆幸有机会可以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俗话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胡老师建议,大学生要有勇气敞开自己的心扉,不要人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却差个十万八千里。如果和同学意见相左,一个想往东,一个想往西,大家应该索性充分表达出来,说出心里话,说不定你俩就能达成一致。大学生们不妨以积极的心态欢迎这些不适应,并做好面对各种挫折的准备。经历挫折,也是人生一课。 本报记者 钱滢瓅 实习生 吴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