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证南宋德寿宫历史
杭州将重现梅石碑真容

方家淦 戴睿云


  本报讯 因为记载了南宋德寿宫历史的梅石碑,杭城有了梅花碑这一地名。地名沿用至今,但碑石却早已不存——这一令人扼腕的遗憾即将成为历史。杭州上城区将恢复梅石碑,恢复后的梅石碑将安置于现在的梅石园内。

  据记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禅位,并移居新落成的德寿宫。当时,宫内后圃有苔梅一株,自宋至明枝干繁茂;又有嶙峋剔透的芙蓉石一座,出土一丈有余。芙蓉石和苔梅被刻上了石碑,前者出自明代浙派画家领军人物蓝瑛之手,后者为清初孙杕(与“大”同音)所添。清代乾隆帝对梅石碑青睐有加,当时,芙蓉石还在,但宋梅早已枯萎,石碑也已断残。深知皇上对芙蓉石和梅石碑钟爱之情的地方官吏,在此后用舟船将芙蓉石移送京师。梅石碑于乾隆三十年冬摩制两块,一块被送到圆明园,另一块则被驿送到杭州以存旧迹。

  1988年,上城区政府斥资100万元建成梅石园,恢复了梅石碑景观。因摩制留杭的碑石已在上世纪60年代消失,该区有关部门为了觅得梅石碑的真容以便复制,还在此前专门派人赴京寻找梅石碑下落,可惜最终未能如愿。

  经过多方努力,近年终于找到了杭州历史学会丁云川先生捐献的原碑拓本。目前,在杭州碑林文保所的大力支持下,印章辨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不久即可开始碑石的镌刻工作。   (方家淦  戴睿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