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名伶故居 2

刘嵩崑


  ◆ 刘嵩崑

  ①程砚秋故居大门,西四北三条39号

  ②程砚秋故居后院北正房,西四北三条39号

  ③程砚秋故居后院东房,西四北三条39号(原报子胡同18号)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字菊侬,号玉霜,乳名小石头。早年曾艺名菊侬,后易名艳秋,1932年1月1日登报宣布正式更艺名“艳秋”为“砚秋”,易字“玉霜”为“御霜”。祖籍吉林省长白山区。

  程砚秋5岁时,因家境没落迁出祖宅,移居海淀西小营。6岁时迁至崇文区西晓市街北侧西湾尺(后并入苏家坡胡同)。

  1918年初,罗瘿公煞费苦心将程(砚)艳秋安排至珠市口东大街迤北的北芦草园75号(原9号),该巷为东西走向街道,寓所坐北朝南,倒座南房面阔三间,东侧间辟为门道,院内南、北厢房各为两间,北房为上面阔三间带前廊,为程砚秋母子居住。此宅东侧,原为北芦草园一巷,此巷窄小,胡同内仅有4个宅院,其4号院内建有两层青砖小楼,为名净郝寿臣于1928年以前之故居。后此巷并入北芦草园,原程砚秋故居大门已堵死改为住房,另于东厢房南侧东墙辟出街门,使原一巷多出一宅门。此寓所迤西不远北芦草园西口青云巷,即为梅兰芳当时居住的两所并列相通的四合院寓所,由此可知罗瘿公之用心良苦,与梅兰芳为邻,便于促成程拜梅为师。程砚秋在此居住五年多,拜梅为师、组班挑梁、排演新戏、享名剧坛、首次赴沪、喜结良缘等诸多喜事,均为在此居住之时,是他艺术道路上辉煌的年代,也是难忘的里程碑。

  1922年程艳秋18岁时,便自组“和声社”挑梁演出。该年4月26日,经梅兰芳、王明华夫妇为媒,于前门外取灯胡同“同兴堂”饭庄,与果素英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是日除尚小云因在沪演出外,在京著名旦角无一缺席,来宾数百人,贺礼、贺幛、字画摆满厅堂内外,门外车水马龙,为梨园界少有之盛况。

  结婚典礼结束后,程氏夫妇同其母迁居前门外排子胡同23号(今36号)新寓所,该巷为东西走向街道,寓所坐南朝北。据说此宅为一太监总管用修建颐和园剩余砖石木料所建。大门建在西侧,门外一对青石门墩,大门道西侧为门房,倒座北房面阔三间,步入垂花门为里院,东、西厢房各为三间,南房为上亦为三间,当年新房即在此屋,程氏夫妇婚礼后曾于屋前留影。南房西侧有门道通往后院,院内为一两层楼房。

  1927年程砚秋由排子胡同迁至东珠市口迤南草帽胡同高碑胡同5号。至此,程艳秋迁出崇文区,移至内城居住。

  1931年又移居西城区兴平巷(后并入互助巷)6号,后因传闻此为凶宅,又移至崇内苏州胡同西口内七贤里。1932年元旦于丰泽园饭庄收荀慧生长子令香为徒,并宣布更名“砚秋”,不久赴欧洲考察戏剧音乐,此行长达一年零三个月之久。1934年迁居东单迤东西观音寺(因扩宽建国门大街已不存)34号。1935年9月迁往东四北什锦花园6号。

  此处原为旗人邓家后花园,其东北部为一三面游廊环绕的长方形大院落,房屋建在高石基上,门外为条石台阶。北房及东西耳房,为程氏夫妇及其母、子女居住。西厢房为客厅,即“御霜簃”斋室,北侧有供奉祖师爷的小佛堂。东厢房为存放戏箱杂物之用。倒座南房三间,院内青砖墁地,植有海棠树六棵。后院三间北房为其子女读书用屋。原大宅院后门,暂为程氏所居正门,门内西侧有平房数间,为门房及佣人住处。

  1938年冬,举家乔迁新购置的报子胡同18号院,即今西四北三条39号寓所,该巷为东西走向街道,寓所坐北朝南,为多进院落。街门位于宅院东南角,门楼高大,门外有青石门墩一对,红色街门横楣上方有精致的砖雕图案。步入大门迎面为一起脊形影壁。前院南房四间,东侧间为门房,三间为置放戏箱、道具等用屋。北房四间为客厅与书斋,即“御霜簃”室。西厢房为跟包师傅赵昇、雷三元居住。院内植有罗汉松、大柿树各一棵,枝繁叶茂。原影壁后面有一鸽子笼屋,养有名鸽百余只,程砚秋每日晨、午放飞两次,以锻炼眼神。北书房西侧有月亮门通往中院,甬道两侧为花坛,种植太平花等。正面为一精美的垂花门。后院三间带前廊后厦大北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为程氏夫妇及其母居住活动场所。东、西耳房两角各有一宝屏门。小方院内各有两间单独小屋,西面为供奉祖师爷和祖先的小佛堂,东面为保姆住房。院内各有古柏一棵。东厢房内上起阁楼,存放行头铁箱、盔头、翎子筒等杂物。西厢房为其子女居住。院内极为宽敞,可练功说戏。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斋名“古历轩”,自号古历轩主,回族,祖籍北京市。

  马连良虚心好学,曾向孙菊仙、刘景然、贾洪林、刘春喜等请益,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谭派”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并对伴奏、化妆、服饰、盔头、髯口等诸多方面,均有革新创造。在现代戏《杜鹃山》《南方来信》《年年有余》的唱、念、做亦进行了大胆尝试。1966年6月4日与张君秋合演《年年有余》成为绝唱。

  马连良故居,一般均指复兴门内大街54号(原西单报子街76号)。此宅乃1950年购置,1951年自港归来才住进此院。寓所坐南朝北,在原姚斌庙(今拓宽为民族宫南街)北口东侧,与路口西侧71号张春彦寓所为邻。该寓所为两进院落,共有房33间。院内有影壁、月亮门,方砖铺地,院中种有核桃、枣等果树。前后院正房均带前廊,南、北房均为五间。马连良母亲满氏曾居前院北房。前院东房为小厨房,分里外间,外间为饭厅。后院东房为大厨房,洗澡间在后院。马连良居住后院,这是他最后的故居。马连良自随父母迁出檀家道后,曾先后居住前门外南深沟、草厂下六条。约20岁时曾居住过宣南延寿寺街北口东侧的大耳胡同,当年与在此居住的尚小云住对门,后迁至大沟沿。

  马连良于20世纪20年代初享名后,购置了崇文门外木厂胡同北侧翟家口内豆谷胡同13号(原东豆腐巷7号)。该寓所为一大宅院,前院倒座南房面阔五间,为会客厅,步入垂花门,东、西厢房各为三间,西房用做伊斯兰教的礼拜堂。北房为上面阔五间带前廊,为其父母居住。左侧为西跨院。后面接中院连通后院,共有房30余间。马连良夫妇住西跨院,中院为佣人住房及饭厅。后院为存放戏箱和道具处。门房置有电话,内线直通西跨院,有客来访可直接通话。院内房前带游廊,各房均有传统彩绘,后院有门为巾帽胡同42号。因木厂胡同往西,鲜鱼口迤东亦有一豆腐巷,虽有一“东”字区别,但马家人及其亲友、门徒,均习惯称这里为翟家口。

  1942年,马氏举家迁至西城区辟才胡同内南丰胡同(原南宽街)。此宅院原为一座状元府。南北面阔18间半房,前后共三进院落,东西方向横宽。房屋、游廊均传统彩绘油饰,富丽堂皇。西部为一座大花园,颇为豪华。此两处故居,均已不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