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岗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记上海航空公司乘务员吴尔愉
鲁哲

  ■ 吴尔愉给乘客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微笑 肖英 摄

  一条毛毯让人开口

  一个周末的早上,有位乘客阴着脸上了飞机,坐在头等舱。吴尔愉给他送水送毛巾,他都板着脸摇头拒绝。吴尔愉为其他旅客提供服务,但眼睛的余光一直没离开他。突然她发现这名乘客抱了一下手臂,似乎是感到冷了。吴尔愉转身拿了一条毛毯,递到他手上。渐渐地,乘客的脸板得不那么紧了。过了一会儿,吴尔愉蹲在他身边,轻轻地问了一声:“早餐用过吗?”对方终于开口:“没有。”吴尔愉说:“等一会儿平飞了,我先给你送早餐。”送上早餐,客人三口两口就吃光了,看来是饿坏了。吴尔愉乘机和他攀谈起来:“您真辛苦,周末还出差。要不来杯番茄汁,加冰更好喝。”接过番茄汁,客人的脸彻底松弛下来,原来他周末本可以休息的,不料公司临时派他出差,周末计划泡汤,因此憋了一肚子气。等他发完牢骚,吴尔愉笑着劝他:这说明你优秀,公司需要你呀。乘客笑了,下飞机时,带着歉意说了声谢谢。

  在上海航空公司全国劳动模范乘务员吴尔愉13年的飞行中,这样的用一条毛毯让人开口说话的故事数不胜数。

  微笑于心 细腻于行

  吴尔愉是幸运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在纺织系统工作的她面临转岗。1994年年底,新民晚报的一则消息:上海航空公司将从纺织系统招收“空嫂”,引起她家人的注意。于是人生的河流拐了个弯。她从几千名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成了上航18名“空嫂”之一。

  在接下来的13年中,吴尔愉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上天飞行18个月,就创下中国民航一项新的服务纪录:在1600个小时的空中服务中,收到了800多封旅客的表扬信,几乎每飞行2个小时就有一封表扬信;13年飞行1.2万小时,没有一起投诉;十多次被评为“最受旅客欢迎”的乘务员;2005年,《吴尔愉服务法》诞生,这是中国民航第一部空中服务法。

  如果说当年被上航录用是运气,但接下来取得的成绩是她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客舱中处处做有心人,仔细观察,了解乘客的需求,每天回家认真做好笔记。业余时间坚持游泳、学习芭蕾、苦练普通话,家里用细线吊起各种玩具和物品,一进门就用英语来点读。《吴尔愉服务法》中写道:细腻服务法,关键词是眼中有活、细心揣摩、换位思考,就是要热情、主动地帮助旅客解决旅途中的困难,多看一眼,多说一句,多想一想,多动一动,做到微笑于心,细腻于行。

  吴尔愉给乘客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微笑。老年旅客觉得她笑得像女儿,儿童旅客觉得她笑得像妈妈;在同龄旅客面前,她笑得像朋友。飞了13年,吴尔愉对“微笑”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刚开始时是职业化的微笑,后来信念化成了习惯,现在她享受微笑。“当我帮助别人,从旅客脸上看到感激的笑容,我很满足;在航班上,当旅客认出我:‘啊,是你,我上次坐过你的航班’时,我很幸福,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很开心。爱岗敬业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吴尔愉对自己13年的飞行这样认识。        本报记者 鲁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