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语】 “的哥”猝死事件的反省 李天纲 |
老百姓各有名字,本来应该尊称姓名,来悼念那位于8月30日下午,在虹口区广灵四路马路上猝然死去的“蓝色联盟”出租车司机。但是,报道媒体一直不提这位53岁老驾驶员的姓名,无奈从众,呼为“的哥”,为之悼,为之祷。 “的哥”者,“的士之哥”也,沪上旧称“车夫”,现称“差头司机”,实为本埠一古老、正当、辛苦,且十分重要之职业。本埠有“的士”五万余,业者十万众。公务、商务、旅游、购物、上下班、探亲访友,市民便之为用,市政赖之以活。上海之“的”,服务质量公认全国同业领袖,创利营收曾为全市百业翘楚。 然而,近年来“的哥”们,越来越承受着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每天必须用8小时以上驾驶,才能完成承包“定额”;他们要辨识层出不穷的新马路、新楼盘、新公司;还要承担油价、肉价、菜价的上涨。他们全年无娱乐,有的只是广播里放出的呼唤,间或与乘客的闲聊;“方便”无着落,为赶营业为省钱,常常错过了饭店,找不到厕所。“的哥”们不敢停下车轮,因为除了正牌的出租车外,还有“黑车”在抢生意。上海“的哥”们,负担确乎太重了。 出租车行业艰难,议论已非一日,境遇却是依旧。“的哥”的辛劳,固然是为了自家的生计,客观也是为了城市的体面。正是他们恪守着行业的体面,才没有出现像南方某大城市那样的行业声誉大崩盘,为本埠赢得了“职业”、“高效”、“安全”的名声。说“窗口”也好,称作“移动风景”也罢,“的哥”猝死事件,应令大家有真正去体恤面对的警醒。 据报道:“的哥”的临终时刻,伏倒在方向盘上,右手却紧扣手刹车,再一次给我们以安全。大凡有“恻隐之心”的观众和读者,都会被这最后的姿态撼动。“的哥”确乎为自己赢得了职业尊严,却暴露了我们城市管理的某些缺陷和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