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特别报道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课教师蔡光荣执教二十四年,回乡后失去收入来源
八十一名学生集资赡养恩师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大佛乡代课教师蔡光荣,从1978年开始在当地大佛乡小学代课,一代就是24个春秋。2000年57岁的蔡光荣回乡,失去了收入来源。

  令人感动的是,蔡光荣教过的学生筹建蔡光荣夫妇养老基金会,承诺每月为蔡老师发放养老金300元,一直到蔡老师夫妇去世。

  为山里娃上大学自豪

  8月29日,记者一行从广安出发,驱车100多里到达岳池县大佛乡镇。在一个农家山庄,蔡光荣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自然、轻松地向记者讲起了他的代课经历。

  蔡光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1978年下半年,因师资短缺,在家务农的蔡光荣受聘于大佛学校,代初三三个班的物理、化学课,从此开始了他的代课生涯。一周24节课,虽然劳累,但能拿着书本给学生释疑解难,他感到快乐。后因诸多因素,蔡光荣先后到齐福小学、天台小学代课,上过物理、化学、数学、生理卫生、政治,乃至地理、音乐、体育等课,无论上哪一科,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24年里,家里有体弱多病的妻子和身患残疾的儿子,学校有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学生,他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辛苦的付出有丰厚的回报:他所教学科的成绩总名列片区前茅;所教的学生先后有近300名考上大学、中专、中师。

  把一切献给学生

  学生伍红英清楚地记得,她中考落榜在家,非常痛苦。蔡光荣老师穿着一件汗衫、打着一双沾满黄泥的赤脚、裤腿挽得老高,满头大汗地赶到她家,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是我物理这科你没有考好,是我的错!别灰心,来年我们再考,相信老师!”

  现在已是罗渡镇领导的伍红英说起这段经历,回忆起那个情景,十分激动。

  曾是蔡老师的学生,现在罗渡小学任教的刘红英说:“蔡老师经常是满头大汗地赶到教室,肩上不是印着鲜红的扁担印,就是被背篼勒红的绳索印,可他一站上讲台,就忘记了田间劳作带给他的累和苦,一丝不苟地给我们讲课。”

  蔡光荣的老伴说:“那时他一回到家就直奔地里,挑粪、挖土。很多时候吃饭都是我煮好送到地里。他为了赶时间,总是匆忙地吃两口,撂下锄头,又往学校赶。”在她替蔡光荣保存的教学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语:“认真教书,让学生成才,那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我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本份。”

  曾在蔡光荣任教学校当过校长的唐万瑞说:“我可以负责地说,蔡老师在代课的24年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讲台和学生。”

  学生集资赡养恩师

  2000年,按照有关政策,蔡光荣不得不告别他心爱的学生,离开讲台。此时的蔡光荣双鬓早已被岁月染白,额头早已被岁月犁皱。回家后,年老体弱的他扛上锄头、挑起箩筐,为生活操劳,日子过得平静而清苦。

  2003年,部分学生知道了蔡光荣老师的困难处境,在岳池县委工作的徐君主动与学友联系。

  2003年蔡光荣60岁生日那天,来自成都、重庆、绵阳、广安等地的81名学生聚在他家,为他祝寿,并成立了蔡光荣夫妇养老基金会。他们庄重地在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每年每人至少捐100元,由发起人徐君管理,每月给蔡老师夫妇300元生活费,直至二老终身。承诺的学生中,有国家公务员、教师、医生,也有下岗工人。100元、200元、500元——每1元都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深情。

  对于学生自发集资赡养自己的行为,蔡老师非常感动,他说:“我应该是全国代课老师中最幸福的一个。虽然当了20多年的代课老师,可我拥有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这么好的学生!”

  新华社记者 苑坚 (新华社成都专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