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15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16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天天搜楼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2版:天天搜楼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卷气与女人香

董 桥


  英美大学人文学科院系向来要求年轻一辈教师著书立说才有希望升级,有希望拿到终身教职。著书立说说的是厚厚一整部书,所谓full-length book,所谓monograph,还必须是有名望的出版社承印出版的书。哈佛、柏克莱几家名牌大学听说还规定老师要出版两部这样的著作,审核终身教职的委员会才肯审议升级事宜。

  翻看《London Review of Books》,翻到John Sutherland写的《日志》,说是人文学科院系早已经成了生产专题著述的一门工业了,学术报刊上出版社的广告一块接一块推介一本接一本的专著,不要说细读,连随手翻一翻都翻不了那么多了:“They are the rungs on which a career academic rises”:职位顺着这道高高的书阶升上去。学人算是用了未经出版的博士论文谋得教职,再用没人阅读的学术著述晋升职级,市场上从此堆满这些没人买的书。萨瑟兰还说他惊叹的是这些学人真多产,写书像海狸筑坝:“They write books as beavers build dams”。

  一位过去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做事的朋友对我说:出版学术书籍的大学出版社都在承受赚钱的压力了;各图书馆跨馆借书的制度也降低了各图书馆购买同一种学术书籍的数量;网上资讯的发达更改变了搜寻参考书的模式;三者并攻,学术书籍的功能只剩下当梯阶去晋升职级了。难怪萨瑟兰说有人建议学人以单篇文章取代整部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八篇论文等于出版两部著作,晋升评核改以这些论文为依据。

  前几年跟两岸几位老作家吃饭,席上一位老先生说:“什么著作!书卷气的硕儒一生只写几篇文章都比一些博士教授的等身著作强千倍!”老先生说大学出版社真应该拨六成经费出版学院小说!只留四成经费出版学术著作擦亮大学招牌:“只有这样,人文学科的老师才能在小说的撰写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入世技巧,打进市场;经费所限,千挑万挑挑出来的学术著作必然都是传世的巨构了!”一位女作家笑说老先生博读英美学院小说,走火了。

  我只读过很少几本campus novels。五十年代Mary McCarthy的《The Groves of Academe》写文学教授给校长解雇,说他是共产党。那是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时期的作品,文评家都说字字发亮,才华了得,我读完丝毫没有惊艳的醉意。

  七十年代看完Malcolm Bradbury那本《The History Man》我倒是倾倒了,全书只顾叙述,不作议论,英文时态的破格破得新鲜,英国南部红砖学院那位社会学讲师Howard Kirk让他一刀一刀雕活了:睡学生睡同事睡学术睡得荒谬,他妻子只好跑去跟伦敦一个年轻男演员睡周末睡到月冷!我跟Malcolm Bradbury吃过饭,没好意思问他有没有哪家大学请他当教授。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