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名伶故居3 刘嵩崑 |
|
◆ 刘嵩崑 尚小云(1900-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号秋舫。祖籍河北省南宫县,清光绪二十五年农历己亥腊月初七生于安定门内法通寺(今华丰胡同)草厂大院。为清平南王尚可喜后裔,系汉人旗籍。 尚小云所创立的尚派艺术,为京剧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生前留有唱片和录音,尤其1931年四大名旦合灌的《四五花洞》唱片和1956年与荀慧生于长安大戏院联袂演出的《姑嫂英雄》(即《樊江关》)实况录音,堪称“绝版”。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了彩色艺术影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内有尚派代表作《昭君出塞》,剧中马童由其长子尚长春扮演,《失子惊疯》剧中寿春由其次子尚长麟扮演、金眼豹由其三子尚长荣扮演。均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料。尚门弟子颇多,遍及全国各地乃至地方剧种的著名演员,可谓桃李满天下。 尚小云故居,位于京城宣南椿树下二条1号,与椿树上二条的余叔岩、椿树上三条的荀慧生相邻。该巷为东西走向街道,寓所在东口内坐北朝南第一门,堂号“树德”,斋室名“芳信斋”。此宅院原系中医陆仲安之房产,本为两所并列四合院,尚将东院购置后,陆家全家移居西院。原宅门外,建有临街大门,门内西侧为两间门房,步入街门后,东侧二道门方为寓所宅门。此宅为三进院落。前院倒座南房五间四檩带前廊,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东侧间辟为大门道,红漆大门,门外有青石鼓门墩一对,石鼓顶上雕有小石狮,精巧美观,门外为三层青石条板台阶。门洞内两侧置放黑漆大条凳,供来访人员暂息之坐。大门内上方及两侧墙上悬挂梨园同仁敬赠匾额数块。外院有东、西厢房各一间,中间北侧为木雕隔墙,置有屏门四扇,屏门内为一木制影壁。中院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五间五檩带前廊,作为客厅,两侧各隔出半间,东侧半间为门道通往后院,此院北房三间五檩带前廊,用做佛堂,供有梨园祖师爷唐明皇李隆基。左右各有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五檩房。此院自1936年后,曾是“荣春社”科班艺徒宿舍和练功处,当年此院夏天搭凉棚,以遮阳挡雨。冬季改置暖棚,上装玻璃便于采光。原院中的方砖地上,重新装饰木地板,并备有地毯和毡垫子,用于练武功翻跟斗之用。荣春社解散后,将此后院隔断售出,另辟东宅门临街西椿树胡同。 故居各院均为大方砖铺地,各屋门外均有三四层青石条板台阶。此宅院为城南少见的精美四合院。门外曾挂有“尚小云故居”牌,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因曾为椿树派出所办公所在地,故保存极为完好。当年荣春社随着艺徒的逐渐增多,又先后租赁了椿树上头条路北25号(原13号),此宅前后院共有房13间,号称北院;椿树横胡同路东2号(原1号),该院有房17间,且院落宽敞,可供练功排戏之用,号称东院;西草厂路北79号(原45号),该宅前后院共有房17间,号称南院。惜故居与各宅院,均于1999年因开发建椿树园小区,连同余叔岩、荀慧生等故居一并拆除。 尚小云于1949年北京解放初期,将椿树下二条1号寓所卖给了国家,为支援国家建设积极购买公债。并迁居西单旧刑部街路北9号租房居住。后又迁至宣外校场小六条11号,此宅原为迟景昆之房产。北房为上三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院落宽敞种有海棠树两棵。西厢房南山墙间置有屏门,外院南房三间,大门位于南房东侧坐北朝南,门内右首为一门房。“文革”时期,尚小云于西安遭批斗,在此居住之尚门后裔被扫地出门,此宅成为大杂院。后此院门道、门房改建为民房,于院内东侧墙另辟东大门,改变了院落格局。 尚小云早年曾居宣南大耳胡同和香炉营四条。 谭鑫培(1847-1917),原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堂号“英秀”。祖籍湖北武昌小东门外沙湖谭家湾。 谭鑫培腹笥渊博、文武皆精,能戏400余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后,谭鑫培自组“同庆班”,享誉大江南北。他讲究发音吐字,把徽腔、鄂调巧妙融合,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谭鑫培故居,位于宣南大外廊营北口内1号,该巷为南北走向街道,寓所坐西朝东,为东、中、西三进院落,共有房40余间,总占地约110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东西34-40米,南北约21米。早年街门框右上方曾嵌有一红色木牌,上有三个清隽的金字“英秀堂”。谭鑫培每逢外出均乘马车,今门外东墙上仍存有昔日用的拴马环。其后裔小培、富英、元寿、孝增几代人均曾居住此谭门老宅,直至“文革”时,才举家迁离此院,再未回此居住。谭鑫培早年随其父谭志道进京后,曾先后居住赵锥子胡同、粉房琉璃街、百顺胡同,最后定居大外廊营。自谭志道始,至正岩、谭娜、谭喾等,谭门为七代梨园世家。谭鑫培共有八子四女,其子均以“嘉”字排名,依次为善、瑞、祥、荣、宾、乐、祜、禄;长女适上海名武生夏月润,幼女适谭派老生王又宸。五子嘉宾即谭小培,乃富英之父。谭门从艺者竟有40人之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在京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故居街门分南、北两门,正门为日常出入大门,今改建为居住房屋,但门楼犹存。南侧门小,逢红白喜事方启用,门内院西端为一间男厕所,院内植有枣树、榕树各一株。今此门亦封闭改建居室,于宅院北房前东墙另辟新街门。北房三间半带前廊,原为存放戏装及刀枪把子用屋,后为谭小培次子仲英居住。东房两间,外首原为门房,里间为厨房。由北房前步入中院,该院布局严谨,北房亦为三间半,与东院北房相连,此房较高为五檩进深,亦前出廊,硬山顶,为谭鑫培生前居室,正屋中间曾悬挂一幅“三羊开泰”图,乃一位王爷所赠。屋内摆设八仙桌、太师椅、条案、立柜、花架等紫檀家具。墙壁上挂有张大千、徐悲鸿、那桐、载涛等书画作品。谭鑫培过世后,其子小培居住。南房亦为三间半,西侧两间外间为佛堂,里间为祠堂,为祭祀祖先之屋,东侧一间半为存放戏装、道具和寿材用屋。东、西厢房各为两间,东屋为饭厅,西房进深小仅三檩之屋,为佣人居住。南房东侧为一过道,由东房前可步入南侧小院,通临街大门。 中院北房前有过道通往西院(今已隔为两院),该院北房四间五檩进深,东侧半间辟为临街旁门,门外即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门道迎面为东房两间北山墙,南房四间亦为五檩进深,南、北房均带前廊,北房为谭小培长子富英夫妇居室,条案上摆放古玩瓷器,另有一大鱼缸,南房为谭富英长子元寿全家居住。院落宽敞,能练功、说戏。 院内西侧为南北两座相通二层西式楼房,约建于1912年,北楼上下面宽各为两间半,南楼为前后两排相连楼房,内外、上下楼室亦为两间半,楼房内均为木地板、木隔扇。两楼间连以宽大游廊,与南北楼敞廊连为一体,廊周边为木雕栏杆。原南北两楼楼梯均分设置于各自楼内,后于两楼游廊中间设置楼梯。门窗拱心、拱脚均有砖雕装饰,其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当年谭富英的婚礼即在此楼上举行。昔日传说此楼风水不好,故少有人住,仅做存放戏箱等物之用。 大外廊营谭氏故居今犹存。 ■ 谭鑫培故居西院(小楼)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