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15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16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天天搜楼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2版:天天搜楼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钩针编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悄悄进入中小学课程
小女生“女红阁”里学编结

钱擘 宋宁华


  今年6月,在上海首次评选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上百年历史的闵行区钩针编织技艺,榜上有名。

  上周末,闵行区图书馆的“女红阁”里,莘光学校五年级的王晴赟小朋友用钩针编着一条小围巾。“我已经会短针、中长针、长长针……好多种针法啦。”

  女红班吸引中小学生

  现代年轻人“拇指运动”越来越灵活,发起短信、用起电脑是“强中更有强中手”。但女红,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却离人们越来越远。

  “看到‘女红阁‘招收学员的消息,我就想来学学看,钩针编结真有意思。”“女红阁”开出“暑假班”,陆续来了五六十名学员,其中20多名是中小学生。在读小学的仇冬梅小朋友虽然学了没多久,但已经喜欢上了这门特别的手工课。

  让“女红阁”老师们高兴的是,孩子们似乎天生都长了双“巧手”,学得很快。王晴赟刚学钩针编结的时候,因为没有算准尺寸,原先想编结的围巾,最后只得改成帽子,如今,她已经能编结出漂漂亮亮的围巾了。老师们说,来到“女红阁”的孩子,只要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都能掌握基本的钩针针法,现在大都可以结出手机套、帽子、围巾等小作品了。

  钩针编结成文化遗产

  说起闵行区莘庄镇的钩针编结,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候,莘庄一带心灵手巧的妇女,就善于编结渔网,更将秤杆、发夹、骨筷等磨成钩针,用棉纱线编结成发网、帽子、拎袋等日用品,除自用外,偶有出售。

  光绪年间,徐家汇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带来欧洲抽纱编织技艺,并将修女自制品作为馈赠珍品。教会见此有利可图,便组织生产和销售。来到莘庄后,当地女性心灵手巧,结合了民间的特点,中西合璧,一种有地方特色的钩针编结工艺传遍当地家家户户。

  那时候,女孩子自幼耳濡目染,一般10岁左右会“小扎钩”,不到20岁就能成为“结花快手”,不少心灵手巧的姑娘甚至发展为会编出新“花样”的“创作者”。

  今年6月,历史悠久的闵行钩针编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上了“大雅之堂”。

  编结课新学期进校园

  带孩子们来学编结的,往往是孩子的妈妈们。“我在比女儿还要小一点的时候,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编结了,现在的孩子,动手的机会太少了。”王晴赟的母亲陪着女儿一起来女红阁学习,这位也在莘庄长大的中年妇女对比两代人的差异,颇为感慨。

  可“女红阁”到底受到场地等因素限制,现在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女红的魅力呢?张乃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区图书馆已经和莘光学校商定,从新学期开始,将到莘光学校上门给学生们教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并将其列入学生们的课程。老师们还表示,如果今后有更多学校愿意参与,“女红阁”的老师们也乐意上门传授。

  通讯员 钱擘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