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生命却很脆弱,一次意外的风,一股污水,一个政策,都可能改变它的命运 一只大闸蟹的17年 黄祺 汪伟 |
|
1990年之前,阳澄湖上没有人养螃蟹。苏兴保的老家在常熟沙家浜。他自幼在阳澄湖上捕鱼。1990年,和同村另外两家人一起,到阳澄湖承包一块水面准备养螃蟹。 水面空着,“想围多少围多少”。三家人一共围了150亩水面。共同投资,收入平均分配。手续也简单。村里开个证明,证明他们是渔民身份,然后到常熟水产局盖个章,再到苏州渔政局盖个章,每亩水面交50元的水产资源费,围网养殖的手续就算办好了。第一年的蟹苗,是苏兴保从崇明买来的。500克8元钱,一共买了175公斤苗。农历四月,苏兴保把蟹苗投下去,就此开始了养蟹生涯。这一养就养了17年。 苏兴保对这150亩围网充满了期待。可惜当年太湖流域发大水,影响了大闸蟹的生长,秋天,螃蟹卖给在湖上收购的人,苏兴保分到1.5万元钱。这收益算不上高,不过,已经足够让苏兴保一家“开心得不得了”了。到1993年,养殖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990年的3倍。周围的渔民看到养蟹的收益高,也渐渐跟着加入进来。到1994年,最早养蟹的三家人散了伙,苏兴保索性一个人围了200亩水面。 苏兴保没想到,水面大,投料不均,螃蟹反而长不大。苏兴保一连赔了好几年,除了围网面积太大,也因为水污染来了。 在围网发展最快的1997年到2000年,阳澄湖水质迅速恶化。1997年发现阳澄湖水质呈现出富营养化的态势,2000年夏天,阳澄湖第一次发现了蓝藻。1997年,苏兴保把围网位置从东湖偏西的地方转移到东湖中心,远离工厂,大闸蟹的收成要好很多。 要养蟹的人多,湖面有限,大家只能靠抓阄分水面。从2001年开始,每家限制只能得到60亩水面,以4年为期限,4年以后重新再抓阄分配。抓阄获得水面的人家,要交5000元“风险金”。 2002年,阳澄湖里开始风行“船菜”。渔民家家户户置船忙,从12吨的小船到80吨的大船,价格从几万元到上百万,不一而足。大船越来越多,船菜固然赚钱,造成的污染却成了阳澄湖的公害。2005年,阳澄湖中的“船菜”被禁了。 今年,阳澄湖大闸蟹长势超过去年。到6月上旬,蟹的重量普遍比往年重了10克。苏兴保的年收入应该还会上涨。但问题是,明年阳澄湖的围网面积至少要减少一半,明年的大闸蟹产量、价格,和年收入,就不在他的预测之中了。 新民周刊 (黄祺 汪伟) (更多内容请看最新一期《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