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特别报道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刊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融化了变成什么?”

蹇庐氏


  “冰融化了变成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脱口而出:“水。”然而,有一名儿童则回答说:“春天。”

  假如你是老师,对这两个答案,怎么判?有一个老师是对回答“春天”这一答案无情地判了“错”。老师为什么要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作为教师,那老师判“错”可说没有错——因为她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批改”,如果自行其是,就很可能被认为是“误人子弟”。但是,这样的判“错”,又确实错了,而且错的是那么武断、那么荒唐,如此“格杀勿论”,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咱们可以品味一下,“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这一想象,多么富有诗意:把题目和答案连接起来,就是一句优美的诗句。而且,咱们还得老实承认,孩子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发达,有些美妙绝伦的联想,只有童心才拥有。比如,有位作家的孩子躺进晒过的被子,突然对妈妈说:“我闻到了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香味”,不就是朱自清“(荷叶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之类的“通感”吗?而且,在那孩子的想象里,“阳光”能够散发出“香味”是那么的“浑然天成”。

  对孩子的这种“通感”,让这位当作家的妈妈吃惊不小,又复欣喜不已。

  然而,也幸亏孩子的妈妈是作家,能够感受到“阳光的香味”;如果让恪守标准答案的教育人士听到了,这样的句子就很可能要被判为“不通”,这样的联想也很可能要被批为“胡思乱想”。

  确实,现在我们有些学校所尊崇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教育思维,是排斥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或者说天马行空的。他们所尊崇的这些教育理念都是以培养所谓的符轨合辙、循规蹈矩的学生为“最大成功”,所倡导的教育思维也是以灌输所谓正确的思想、标准的答案为“最高原则”。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然是奉行以书本的正确为正确,以答案的标准为标准,在要求老师“照本宣科”的同时,也“勒令”学生“照搬照抄”。当然,对自然科学,比如那些原理和公式,自然是应该讲求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是,对那些原本就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比如语文教育,现在也往往讲求丁必须是丁卯必须是卯,随便什么题目都给出划一的标准答案,合标准答案的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不仅如此,如果孩子们稍有“反抗”,比如,孩子们要发一发“奇想”或者想尝试一下“反其意而用之”,老师往往还不惜“镇压”——以大大的“×”实行“格杀勿论”。当然,这样“镇压”,是缘于有些人总认为,我们大人比孩子聪明、高明,所以,往往视孩子们的思考和想象为幼稚或怪诞,从而漠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甚者,是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以为意,对孩子们的天马行空认为离经叛道。其后果则是,久而久之,孩子们原本发达的想象力和强劲的创造力,被无情地遏制和可怕地扼杀。事实上,如今,能够回答说“冰融化了变成春天”的实在已是寥若晨星。

  这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悲哀。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只需要“水”,而不需要“春天”呢?

  然而,现在,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只需“水”不要“春天”问题的严重,并有勇气承认,水暖春至是连鸭子都知道的?是的,教育的“春天”,实在是首先要“融化”掉我们头脑中坚(顽)固的“冰”,才能真正到来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