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之鸣 赵丽宏 |
秋风起时,蟋蟀的鸣唱便在四野响起,清亮而幽远,引人遐想。童年时养过蟋蟀,也到乡下的田野里捕捉过蟋蟀。迷恋蟋蟀时,曾对和蟋蟀有关的一切都感兴趣,包括写蟋蟀的文字。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蟋蟀的作品给人印象深刻。对现代读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当然数《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这是充满想像力的故事,人和蟋蟀角色互换,罗织成跌宕起伏的传奇,人间的悲欢离合,皆因小小的蟋蟀而起。 中国古代诗歌中,将蟋蟀作为歌咏对象的也有不少。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具体描绘蟋蟀的篇章,那是《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诗句,对蟋蟀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作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也写出了人类和这种会唱歌的小昆虫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后来的古诗中,也未见有人对蟋蟀作如此贴切准确的描绘。《诗经》中,还有另一篇关于蟋蟀的《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现代人,读这样的文字,有点费解了。这里写到蟋蟀,其实只是以蟋蟀作一个引子,引发对人生和岁月的感慨,诗中并无对蟋蟀的描绘,在秋风中听到蟋蟀的鸣唱,联想到的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是由此而生的人生的急迫感。数千年前的咏叹,现代人还能吟之而共鸣。 蟋蟀被称为“促织”,原因是它们鸣唱的声音。夜晚,女人们坐在织机前织布,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蟋蟀鸣唱仿佛是在催促她们勤快挥梭,“促织”之名便由此而来。谁是首创者,无从查考。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已见“促织”出现:“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中另一处出现蟋蟀:“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促织和蟋蟀,看来那时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同义词。蟋蟀得名促织,显见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 唐代诗人罗隐有《蟋蟀诗》,也许是古人咏蟋蟀的诗篇中最具体的一首,此诗为四言诗,形式类似《诗经》和汉赋,内容则别出心裁,诗人似和蟋蟀对话,写得很有感情。其中写蟋蟀的生活形状:“顽飔毙芳,吹愁夕长”,“周隙伺榻,繁咽夤缘”;写蟋蟀的鸣唱:“如诉如言,绪引虚宽”,“坏舍啼衰,虚堂泣曙”;最后还是在蟋蟀的鸣唱中发出惆怅的叹息:“美人在何,夜影流波。与子伫立,裴回思多”。这首诗,写得古气十足,大概当时的人诵读也会有晦涩之感,没有广为流传,很正常。杜甫也写过《促织》,比罗隐的《蟋蟀诗》通俗直白得多,描写的生动和感情的深挚,却更胜一筹:“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管弦,感激异天真。”从蟋蟀的鸣唱,引出羁旅游子的思乡情怀,写得自然真切,让人感动。 在古诗中,蟋蟀的鸣唱大多是愁苦的“哀音”,不过也有例外。我记忆中印象亲切的蟋蟀诗,是宋人叶绍翁的七绝《夜书所见》:“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喜欢这首诗,其实是因为后两句,诗中对儿童夜间挑灯捕捉蟋蟀的描绘,常使我想起童年去乡下捉蟋蟀的情景。在手电和蜡烛的微光中,那透明羽翅的振动,那晶莹长须的飘拂,曾经怎样激动欢悦了一个天真少年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