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名伶故居 4 刘嵩崑 |
| ||
|
荀慧生(1900-1968),原名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后自名词,曾艺名白牡丹。斋室名“留香馆”,为剧作家陈墨香取“千古留芳”之意而起,有横幅悬挂书房,故又称“留香馆主”。祖籍河南省洛阳市西门炮坊街。 荀慧生广益多师,博采众长,创出独具风格的“荀派”艺术。1927年被公认为“四大名旦”之一。 荀慧生故居,一般均指现存的山西街寓所,实际这只是荀氏一生最后十年住处。最好的一处应是椿树上三条的豪华大宅院。此前,结婚时的新房是在五斗斋(已并入大耳胡同),后曾迁居南半截胡同、香炉营二条等处。20多岁享名后,用多年的积蓄购建了椿树上三条11号(后改19号)新寓,时其长子令香尚在年幼。此寓坐北朝南,共有四层院落,后门临街为椿树上二条,红漆街门与墙垛上方为精致的雕花装饰,门外置有石鼓门墩一对,下面为三层青条石台阶。步入大门,西侧为面阔四间的高大南房,每间约16平方米。南房前为彩绘装饰的垂花门。院内北房为上面阔五间带前廊,地基高房屋大,两侧各有耳房一间。北房中间屋为过厅可通后院。房两侧有游廊亦通后院(后游廊改建民房)。后院北房面阔五间亦带游廊,东西各有耳房一间,西侧有甬道至后门,西房两间原为游廊。抗战胜利后,名净金少山曾住后院北房,1948年病故于此。后院东侧另有跨院,有两间浴室和一间南房。前院有一西跨院,北房面阔三间,为荀氏书画室,跨院西南角建有假山、凉亭,院内果树为荀慧生亲手所栽,常于此院赏花、摘果、纳凉。1943年李世芳与姚宝琏结婚后曾住此院。抗日时期,此寓所被一县长依仗日本人的势力占为己有。荀氏无奈全家迁往西单白庙胡同路南22号,妻室吴氏住不惯这普通院落,念念不忘椿树老宅,心中悲愤无法发泄,便染上了吸毒嗜好麻醉自己,于抗战胜利前夕亡于此宅。此巷早已不存,椿树故居于1999年与相邻的尚小云故居、余叔岩故居均被拆除。 1957年,荀氏全家迁至宣南山西街甲13号(原6号),该巷为南北走向街道,寓所坐西朝东。此宅原为萧姓晋商房产,荀氏购入后装修方进住。此宅占地约800多平方米,东西长约33米,南北宽25米。门楼高大,门外有一对石鼓门墩。步入大门为外院,外首南房三间为客厅,迎面壁上挂有荀慧生、张伟君夫妇合绘的山水画,两侧条幅对联为“荀氏诸郎皆俊伟;河东小凤最风流”。下面放置硬木桌椅,东侧有一罗汉床。此厅除接待宾朋外亦在此课徒授艺。西侧原隔为一小院,南房两间半与客厅相连,两间为厨房,里半间为厕所。南房前的屏门为月亮门,今已不存。里面庭院极为宽敞,可以练功、说戏。院内植有果树及玉簪花。北房面阔五间半带前廊,东侧间为荀氏画室,中部两间为通联正厅,正面悬挂吴昌硕书写的“留香馆”横幅和数帧花卉国画,以及荀慧生的剧照与便照。厅内放置镶嵌大理石的圆桌和书案、硬木条案和太师椅、镂花的杌凳等高档的老式家具。东侧放一组沙发为待客之用,老舍、萧军、陈半丁、吴祖光、陈墨香等,都是这里的常客。除接待亲朋好友外,亦在此厅与琴师研究唱腔、吊嗓,有时在此为弟子授艺。正厅西侧两间为荀氏夫妇卧室。最西边半间为浴室。院内东厢房面阔三间,屋内放置立柜、顶箱,用以存放戏装和道具。西厢房亦面阔三间,为其女令莱居住。厢房后另有房四间相连,此为荀氏书房。通过西、北房间的过道,有门可进入跨院花园,园内有假山、花卉及果树。文化大革命后期,此园被隔断,另于北侧墙开辟街门,为宏业里2号,2005年此花园被拆除。院内之房均有耳房,各屋通过耳房连通,方便实用为该院特色。 荀慧生喜栽果树,常言:“种果树,春天赏花,夏天看叶,秋天观果,春华秋实。”于院中遍栽桃、梨、杏、柿、枣、沙果、核桃等树,并常赠树苗、果实给挚友。当年满院生辉的宜人景色早已不存。1986年12月,该寓所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于门外挂“荀慧生故居”牌。 选自《京师梨园故居》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 图A荀慧生故居院内,山西街甲13号(原6号)■ 图B荀慧生故居北屋,山西街甲13号(原6号)■ 图C荀慧生故居大门,山西街甲13号(原6号)■ 图D荀慧生故居大门,椿树上三条19号(原11号)■ 图E 荀慧生故居垂花门,椿树上三条19号(原11号)■ 图F荀慧生故居文物保护牌,山西街甲13号(原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