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厨卫改独用,居民没花一分钱 ——宜川三村600多户受益居民讲述“改独”前后的故事 曹刚 |
|
几天前,普陀区宜川三村“改独”工程竣工,600多户居民的公用厨卫变成了独用,改建面积2.41万平方米。 宜川三村有居民3010户,煤卫合用的居民847户,其中可改造的623户。老屋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房屋陈旧,管道老化。 2005年,小区被市房地局列为房屋综合整治的实事项目。同年10月,“改独”工程开工,历时22个月。这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旧房改建工程之一,居民没花一分钱。 近日,记者走访“改独”之后的宜川三村,听受益居民、居委会干部和中山物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讲述“改独”前后的故事。 半壶油 故事发生在几年前,朱阿姨至今清晰地记得那一次厨房惊魂,和那一连串“噼里啪啦”声。 “我那天下班回家,和往常一样,到厨房开火做饭。”朱阿姨回忆,等油锅一热,她照例打开油壶,倒油。却不料,眼前突然“炸开了锅”,着实把她吓了一大跳。“噼里啪啦”的声音不绝于耳,油花四处飞溅,有几滴还击中了她的手背。 “问题出在油壶里。”朱阿姨发现,油的颜色明显比平时淡。“我用脚指头也猜得到,肯定是隔壁人家捣鬼。”她说,很可能是邻居贪便宜,偷偷用掉她半壶油,因为担心被发现,索性用水掺在油里蒙混过关。 “揩油没关系,至少也应该给我留一半。他倒好,自作聪明掺水,连剩下的半壶油也不能用了。”朱阿姨忿忿地说。 N把锁 当独用厨房还只存在于希望中,“锁”在公用厨房里异军突起,数量与日俱增。 “半壶油”“半瓶糖”的剧情反复上演,碗橱门上多了一把锁;煤气开关阀门上赶紧加一把锁;人不在家,水表照样走字,想办法把水龙头加锁;担心大米的安危,索性连米缸也锁上;更有甚者,找来大铁链,把冰箱来一个“五花大绑”。 公共空间里的不信任,愈演愈烈。我今天开你的水龙头,你明天用我的煤气罐…… “人都有私心,我有时候也会趁机占点小便宜。”朱阿姨没拿半壶油去找邻居理论,而是默默地在厨房里多加了几把锁,同时在心里深深埋下一个期待: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 1张入伍通知书 陆阿婆今年76岁,早年丧偶,和患有精神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她和邻居秦阿婆有矛盾,吵吵闹闹几十年。秦阿婆家里人多,在公用厨房和卫生间“抢地盘”的斗争中,处在强势地位。 听到“改独”的消息,陆阿婆特别开心,因为“总算可以和隔壁人家划清界限了”。但事与愿违,秦阿婆硬是和她对着干,怎么也不同意工程队进大楼。陆阿婆跑到居委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又是下跪求情,又是扬言自杀,秦阿婆却始终不松口。 居委会干部多次找秦阿婆谈心,主动帮她解决家庭困难,希望以诚动人。秦阿婆唯一的孙子,初中毕业后待业在家,最大的理想是当兵。但学历低,不是团员,难度较大。居委会干部伸出援手,边指导孩子怎样才能入团,边向武装部推荐。 当一张入伍通知书寄到秦阿婆家里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答应了“改独”的要求,陆阿婆最终破涕为笑。 2堵墙 这个关于墙的故事,有些遗憾。 一幢正在“改独”施工的老房里,一堵崭新而雪白的墙刚刚粉刷完成。原本混乱的公共空间,被一分为二,恢复了秩序。当天深夜,施工队撤离,两户人家立刻行动,不约而同地拿卷尺量起了各自面积,谁都不愿吃亏1厘米。 第二天一早,这堵诞生不到24小时的新墙“遭遇不幸”,被施工队推倒。“量面积的结果,两家确实有差别。”中山物业有限公司施工现场负责人瞿忠铭说,“内墙和外墙在粉刷过程中,厚度相差一两厘米,很正常。但墙厚的那家,坚决不同意,非要拆掉重建,保证两家面积完全一样。” 虽说这第一堵墙的命运坎坷,但毕竟也算到人世间走了一遭。它比下面这第二堵墙幸运,因为下面这堵墙,至今还没诞生。 在宜川三村可“改独”的623户居民里,还剩最后3户没有竣工。瞿忠铭介绍,这3户人家,结构都已改造完成,管道也已排好,就差最后一堵墙了。“为了区区几厘米,双方就是谈不拢,他们宁愿临时放一块三夹板凑数,也不要砌漂亮的墙壁。” 3台脱排油烟机 有脱排油烟机的日子,阳光灿烂。 走进翟阿姨家的厨房时,她正在做午饭。墙壁上贴着雪白的瓷砖,一尘不染。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瓷砖上、燃气灶上、脱排油烟机上,反射出明亮的光彩。 伴着脱排油烟机的“低吟浅唱”,翟阿姨乐呵呵地忆起了苦:“想当年,3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谁也不愿意花钱装脱排油烟机。每到烧饭时间,厨房里必然乌烟瘴气,经常熏得我睁不开眼。碰到爱吃大葱大蒜的山东邻居,和做什么菜都放辣椒的四川邻居,我逃也来不及。墙上的油腻用小刀轻轻一刮,就是厚厚一层。”一个月前,“改独”一结束,3户人家马上各买了一台脱排油烟机。 翟阿姨新厨房的天花板,比客厅略矮,因为吊了一层白色的顶。翟阿姨说,在吊顶的上面,留着公用厨房的痕迹。那些油腻和污垢,无论怎么粉刷,都掩盖不了,所以,索性把它封在吊顶里,封进历史的记忆中。 如果不是看到2年前旧厨房的照片,就算翟阿姨说得再生动,我都以为她在讲故事。但旧照片不会骗人,看到照片的第一眼,你联想到垃圾堆了吗? 4只痰盂 “改独”之后,方先生家的痰盂总算“退休”了。 在宜川三村的非成套建筑里,卫生间利用率最高的,是4户人家“分享”一个抽水马桶。方先生“不幸”地成为了这1/4。 “每天早上拎着裤带,在厕所外苦苦等待的滋味,太难受了。”说到公用卫生间,方先生有一肚子牢骚。“有的人书没读过几年,上厕所的时候倒总喜欢带本书,在马桶上一坐就是十几分钟;还有些租房居住的外来务工者,用不惯抽水马桶,用完马桶经常忘记冲水。” 面对恶劣的如厕环境,方先生和3家邻居想到了同一根救命稻草:痰盂。遇到紧急情况,先用痰盂抵挡一阵。“没想到有了抽水马桶,还要倒痰盂。早晨排队上厕所变成了排队倒痰盂。”洗澡也得排队,只要下午有人在家,就得赶紧拿一个脸盆去占地盘。有时刚过中午,卫生间里就出现了好几个脸盆。 至于那4只痰盂,早就被扔进了垃圾筒。 5张图纸 家住宜川三村的下岗职工老罗,“改独”期间仔细研究了5张设计图纸,好好过了一把“设计师”的瘾。 工程开工前,宜川路街道办事处、房地办、宜川三村居委会和中山物业有限公司组成房屋改建联合工作小组,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小区合用住户的想法。老罗就是在这时升格为“设计师”的。 “联合工作小组联系设计单位,多次踏勘现场,优化设计方案,再征求住户意见,反馈到设计单位。”中山物业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陈道东介绍,“‘改独’工程,并不增加面积,而是保证房屋布局合理,面积分摊均匀,‘螺蛳壳里做道场’。” 工程队进入老罗住的老楼后不久,停工了。因为有人中途变卦,对设计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按规定,必须整幢楼的居民都满意,签字后才能施工。每一个居民都能体验一回房屋改建“设计师”的滋味。根据老罗等居民的反馈意见,中山物业与设计单位协商,前后共修改了5次图纸。 6根管道 离休干部章老伯,一户住一层,改造看似与他无关,但他家楼上有三户人家,“改独”的代价是:必须有6根管道从他家穿过。 一个门牌内每一层的户数不一样,多则三户,少则一户,上、下水管道走向,如按建筑规范,根本不可能铺设。这是宜川三村房子结构的一大特点,给“改独”带来不少麻烦。 起初的方案,章老伯的子女坚决不同意,工程一拖再拖。楼上三户人家心急如焚,几乎天天到居委会“坐班”。“街道、物业、居委会一方面想方设法动员各方面力量,请来所有能说得上话的人:邻居、同事、亲戚、朋友。半年内,仅协调会就开了不下30次。”施工现场负责人瞿忠铭介绍,“另一方面,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合理改道,不影响使用和房屋结构,更不能影响房屋内部美观。” 耗时将近一年,最终的方案被4户人家同时接受。 评论 07090610301 【焦点链接】 上海旧区改造重点应从动拆迁转为旧房改建 上海市的旧区改造从上世纪50年代“利用空地建房”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见缝插针建房”,逐渐发展到如今的“旧区成片改造,按规划实施”的新阶段。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上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大幅上涨,收入较低的居民无力买房。同时,旧区动拆迁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旧区改造操作难和部分市民居住条件改善难的矛盾就产生了。 对此,市政协委员庄子群建议,把旧区改造转移成旧房改建翻新。一来可减少大范围动拆迁,二来有助于维护老房子。只要是原有基础较好的老房子,应尽量保持坚固性和观赏性,在内部结构上,充分考虑实用性,如采用合用改独用(厨房、卫生间)、加层扩建、增添设施(如电梯)等。这样一来,就可以较少的投资,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居住面积,改善居住条件;还可以保留一批有代表性的上海老房子,减少拆迁带来的各种矛盾。 本报记者 曹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