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在资助贫困新生时,要求他们签协议、订承诺—— 接受资助该不该签“道德学业协议” 张炯强 |
这几天,各地新生陆续来沪上各大高校报到,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偏远地区和灾区的贫困生。为此,各高校今年均加大了资助贫困生的力度,建立了贫困生“绿色通道”。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部分高校在救助贫困生的同时,要求他们签订一份“道德学业协议”,规定他们要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懂得感恩等等。这一做法引起了争议。 贷款另附协议 每年新生报到时,由于贫困生身份认定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他们一时拿不到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在这个“真空期”怎样为他们解燃眉之急?本市西南部一所大学今年推出了校内贷款,最高限额2000元,而且是零利息,学生凡申请的,都能获得这笔贷款。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在校内贷款的还款协议上,写上这样的条款:“学生必须遵守纪律,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15个学分。上述条款学生如违反者,马上收回贷款。” 借此教育学生 明明是一个贷款合约,还要附上道德规范、学习规范。大多数受助的同学对此没什么异议。在该校“绿色通道”现场,一位福建的贫困新生不假思索签下了协议,他说:“来的时候身无分文,2000元帮了我大忙,太感谢学校了。”不过,也有贫困生私下对记者说:“我们来上海求学,一定会刻苦学习的。在借款时签下这样的约束条款,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心里有点不舒服。”校学生处负责人解释,协议中的条款其实都源于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即便是普通的学生,也是要遵守的。学校希望通过协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责任教育。 两种不同意见 贫困新生接受救助该不该签“道德学业协议”?记者就此采访部分师生,得到两种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一纸协议,是一则提醒,时时告诫贫困学子应将学业放在第一位,最终回报社会。反对者则认为,这样的协议如同一道“精神枷锁”,让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如果是救助,就应该没有附加条件。而且,现在我们说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没有必要专门为贫困生加一课。 应有更好办法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张海燕对这所大学约束借款贫困生的做法表示理解,毕竟借款是要还的,需要一纸还款协议,而且,协议中的道德条款、学业条款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学校的本意看,更是为了促使贫困生好好学习。但她同时也指出,从年轻人的心理状况分析,这种在帮助他人时又附加条款的合同方式,值得商榷。可以想到的是,许多贫困生在签下“道德学业协议”时,口头不说什么,心里却有阴影。张海燕说,更好的办法是,不要将这些约束条款写在纸上,而由辅导员、心理教师私下与学生交流,效果可能会好许多。“现在,我们在帮助贫困生时,还应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和隐私。”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评论 0709061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