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以后…… 刘伟志 |
【个案】 小绍今年初三,最近不敢骑自行车去上学,老是怀疑身边都是小偷,神经紧张,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检查又检查。父母很是着急,起因可能是最近发生在他身边的两件丢车事件。小绍平常一般是把自行车放在自家的过道里,因为进楼道有防盗门,所以自行车很少被盗。但是在6月30日,小绍匆匆忙忙地把自行车锁在了楼道的外面就去补课去了,等回来的时候已是晚上11点,那个时候他还看见自己的自行车停在那里。第二天早上6时50分去上学的时候,车子就不见了,当时就觉得这小偷好像专门冲着他来的一样,一次不停到楼道里就被偷走了;但是也没太大影响,因为家里赶紧给他买了另外一辆新的捷安特,这车他非常喜欢。可是就在8月22日,他把自行车锁在欧尚超市的外面,到里面去逛了十分钟不到,出来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车子又不见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刚开始以为自己是不是记错了车子停放的地方?接下来以为是不是自己忘了上锁了?但是想过来想过去,都不对,于是,又以为是不是超市工作人员在整理的时候,把自己的车子挪动位置了,但是在超市周围找了半天,也没找着,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也都说不知道,好像他的自行车突然从人间蒸发似的。他怎么也不相信,在这么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多人来人往的情况下,这么短的时间里,小偷能大胆地把自己的车子弄走,而没有其他人看到,除非小偷是早就跟踪在自己的周围,旁边所有的人都是小偷的同伙……所以,他在放自行车的地方来回徘徊,感觉四周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那眼光里都是小偷的贪婪和嘲笑…… 【咨询师分析】 小概率事情的发生,如果当下没有妥当处理的话,会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小概率事情的连续发生,肯定会对当事人的认知系统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小绍身上发生的这两件丢车事件,关键不在于自行车丢了,而在于他的自行车丢得与众不同。第一辆是天天都小心翼翼锁在楼道里,一天放在外面,而且深夜11点还照过面,第二天一清早就丢了;第二辆更出奇,十分钟里在大庭广众中就不见了,这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使他的认知系统出现了暂时的混乱,涉及到一个他对人的基本看法,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否定的问题。 【咨询师建议】 丢车在自行车王国——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对于丢车后的看法,很多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一如既往地对人和社会予以信任;有人从此后在车上加上了锁链;有人检讨自己的大意行为;有人加入了买黑车的行列……这当然是题外话,但是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社会信任。本案中的小绍也是如此。 1.让小绍找一个整段的时间(大约1小时)重新回忆一遍两个丢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问自己有什么样的大意的行为?尝试自己可以有什么样的行为改变和补救,最后,要自己确定结论:丢车是不是偶然事件。 2.把自行车放到欧尚超市的同一个地方去,而且不上锁,自己站在远一点地方观察,同时记录经过这辆自行车的人的行为。 3.如果有时间的话,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一次偷自行车的社会调查,了解路人对偷车的态度;以及到派出所了解小偷的行为习惯。 第二军医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刘伟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