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彭德怀问题”牵连的开国将军 尹家民 |
3.这次军委会议扩大的范围是空前的 8月18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继续揭批彭德怀、黄克诚的所谓“反党罪行”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由军委办公厅、总政治部负责主持。目的有二:一想肃清彭德怀在军中的影响,二要清除“不可靠分子”。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传达庐山会议情况时,军队的高级干部,听到了过去从未听到过的令人心悸的话,诸如毛泽东说的,“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我看解放军会跟我走”、“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许多人怀疑自己的听觉出了毛病,他们怎么也不能把这个“反党”的罪名和自己心目中那个刚正无私的彭老总联系起来。所以140名与会的军队领导中没几个积极分子,会开得冷冷清清。为此着急的康生只好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决定将会议扩大到1000多人,同时派出18架飞机将各地的军事将领接到北京。 8月22日,经过再次扩大的军委扩大会开幕。这次军委会议扩大的范围是空前的:大军区领导除留一名值班外,全部参加;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和野战军军长、政委全部参加。此外,全军师以上单位各派两名正职干部参加。实际到会人数为1070人。会议分设两个会场,在怀仁堂和紫光阁。因为人多,两个会议厅坐得满满的。彭德怀和黄克诚被安排在怀仁堂,张闻天、周小舟被安排在紫光阁会场,接受批判和检讨。一会儿大会批,一会儿小会批,大会批判的次数比小会多。大会批判时,元帅们,包括彭德怀,都坐在主席台上,黄克诚也在台上坐着。林彪参加会议的次数不多。批判发言的人也不上台子,就在座位上站起来说。迫于当时的形势,高级将领中发言的比较多。但绝大多数讲不出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东拉西扯,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扣几顶大帽子完事。但也有个别人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彭德怀坐在台上,表情坦然,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是烟抽得很厉害。他的两边坐着贺龙元帅和陈毅元帅。他有时从贺龙的烟盒中拿一支,有时伸手向陈毅要一支。 为了批判的需要,中间分组进行了重新划分。但对彭德怀和黄克诚的揭发批判仍不多。分组会的气氛还算宽松,没有强迫命令式的指名发言或轮流发言,所以正儿八经的发言很少,大多是七嘴八舌的议论。大家提出,既然彭德怀上书犯了错误,是否可以把他的意见书发下来,让大家对照着批判。提了几次,都没有结果,连给大家读一遍都没有。还有人说,彭总的错误言论是不相信当时浮夸的亩产量数字,于是大家又议论起一亩到底能收多少年粮,有的掏出笔计算,有的提出要去参观卫星田。当时的气氛已不允许说真话了,于是许多人都抱着不说话的态度,彼此心照不宣。那些天,一些互相信得过的将领见面后都问的是同一句话:“你发言了没有?”而相互的回答又都是“没有”。大会小会揭发批判了一段,会后还有总政指定的人找不发言的人“个别谈话”,特别是那些过去历史上与彭德怀有过交往和隶属关系的,都要谈话,动员他们大胆揭发彭德怀的问题,要他们“划清界限”,这种“谈话”十分严厉,有时整整谈一夜,完全是审讯的架势,甚至围攻逼供。到1959年底,全军划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848人,其中团以上干部1945人。 在许多描写与“庐山会议”有关的所谓纪实作品中,你都会读到如下的文字: 在总参谋部和军委办公厅这个批判组里,身为小组组长的国防科工委主任、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不相信彭、黄两个老首长会是“反革命”分子,他建议小组成员“学习”彭德怀的《意见书》,看“反党”反在什么地方。当大家“学习”过后,却有了与彭德怀信中同样的感受。原本就冷场的小组批判只好解散。当有人提醒万毅这样做会招来麻烦时,这位老军人以特有的耿直说出人们心中的心里话:“麻烦?什么麻烦!他们才是真正找麻烦呢,一封正当的信竟闯下弥天大祸,虚张声势,轮番轰炸,斗争批判步步升级,真是岂有此理!”——万毅被作为“彭德怀的狗腿子”看管起来…… 这是一段精彩却不够真实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