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专题报道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见怪,全是“脸盲症”惹的祸

陶颖


  在许多人,特别是女孩们眼中,雅各布·赫德斯简直就是翻脸不认人的典型代表:在与任何女孩约会过后,他就将她抛在了脑后。即使在路上无数次地与她擦肩而过,赫德斯总是视而不见,完全像个陌生人。表面看来,赫德斯似乎是故意在女孩面前耍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只是无法记住与其约会过的女孩的相貌而已。

  在接受专门的测试以前,大多数患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识别人脸方面存在问题

  在赫德斯的生活中,这样的麻烦一直不断。比如,当有人和他打招呼时,他会丝毫想不起来这人是谁,甚至在与某个人已经数次见面的情况下,他仍然会像初次见面那样害羞。即使是那些赫德斯平时熟知的名人,如果在街头偶遇,他也认不出他们。

  这一奇怪的现象一直深深困扰着赫德斯。直到5年前他被诊断为面容失认症后,一切谜团才得以解开。面容失认症,顾名思义是指一种无法辨识人的面孔的病症,又被通俗地称为“脸盲症”。研究表明,赫德斯的情况远非个案,生活中像他那样患有面容失认症的人还有很多。只不过在接受专门的测试以前,大多数患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识别人脸方面存在问题。

  面容失认症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神经学家于1947年首先发现的。在他接手的一个案例中,一位24岁的男性患者在头部遭枪击后丧失了识别家人、朋友甚至其本人面容的能力。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面容失认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症,而且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受损造成的。直至数年前,医学界有记录的面容失认症个案也不过区区百人左右。但是,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面容失认症还存在第二种形式,即发展性面容失认症。这类患者的特点是从一出生或在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相关症状。

  令人震惊的是,发展性面容失认症的发病率相当高。2006年5月,由哈佛大学与伦敦学院大学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600人进行网络调查后发现,有2%的人存在某种程度面容失认症的症状。此外,德国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报告称,在接受测试的700名中学生中有2.5%的人识别他人面容有困难。

  该病症患者通常会发展成为擅长“伪装”的高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识别一个人的面容是理所当然能办到的事;没人会想到并非人人都拥有这一能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发展性面容失认症直到近年来才被人们所认识。认知神经学家指出,虽然面容失认症患者清楚自己识别他人面容有困难,但是,他们往往没意识到其他人在这方面比自己强,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无法识别人脸。

  托马斯·格鲁特是德国人类遗传学研究所面容失认症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同时他本人也是一名面容失认症患者。多年来,格鲁特一直积极致力于为该病症患者寻找各种可行的应对之策。他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会通过步态、衣着、说话方式等多种方法来认人。而赫德斯发现,发型也是一种认人的有效方法,虽然有的时候并不十分可靠。比如,当某人改变发型后,他就又会对其视而不见了。

  研究表明,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多数面容失认症患者还是能很好地应对所面临的难题,使自己看上去与常人无异。除了根据诸如发型、声音、步态、衣着、体形等来辨认对方外,他们会尽量避免去能够遇到熟人的地方。走在大街上时,他们会装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们要么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要么对所有人都置之不理。总而言之,该病症患者通常会发展成为擅长“伪装”的高手。

  在诸多面容失认症患者中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对于人的大脑究竟是如何感知和识别面容的,科学家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大脑中存在专门负责面容辨识的特定区域。在辨识面容时,这些区域通常会变得比平时更为活跃。而有的研究人员则坚信,大脑识别包括面容在内的所有物体使用的都是同一套神经回路,只不过由于人脸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不自觉地接受人脸识别训练,因此正常情况下识别人脸会比识别其他事物更为容易。这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目前科学界仍然没有定论。

  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在诸多面容失认症患者中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患者仅在识别人脸上存在问题,而有的患者就连识别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也有困难;有的患者虽然不能认人脸,但是,却能准确地判别和感知一张脸是否具有吸引力或是面部表情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有的患者通过一定的训练能识别特定的人脸,而有的患者甚至连本人的脸也认不出来。

  由于症状的多样性,要搞清楚面容失认症的病因并不容易。有线索显示,这种病症的形成可能与遗传有关。格鲁特对一些患者的家族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些患者的父母也有同样的症状。德国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包括格鲁特本人在内的7个家族共38个案例进行了研究后表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病症与某条特定基因有关。

  而另有一些研究人员则提醒道,除了遗传基因外,其他一些因素或许对于面容失认症的形成也非常重要。比如,对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婴儿的研究表明,在出生的头两个月内左眼无法视物是一个人今后罹患面容失认症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另外,有研究人员发现,许多面容失认症患者还存在弱视症状,即眼球外观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而且通过戴眼镜视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矫正。而弱视的形成又与婴幼儿或儿童时期视功能发育受到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还没有专门针对该病症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束手无策

  无论面容失认症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对于患者们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怎样才能提高自己辨识人脸的能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除了一些类似赫德斯、格鲁特等人通过自身经历摸索出来的应对之策外,还没有专门针对该病症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此束手无策。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通过有关训练,他们成功地让一名严重的发展性面容失认症患者辨识人脸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据患者本人自述,在接受特定训练后,她不仅能更为轻松地识别出实验室环境下的人脸,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认人能力也略有改善。而对该名患者的脑成像研究显示,经过训练,其大脑中负责人脸识别的区域的活跃度以及相关区域之间的连接情况均有所提高。

  此外,伦敦学院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正计划训练面容失认症患者识别出对其来说最为重要的五张脸,比如亲近的家人、同事、朋友等。此举将给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颇多实质性的帮助。

  摘自《科学画报》2007年第8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