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语】 出人意料的教科书修改 赵毅衡 |
新学期开始,各地中小学教科书又有些变化调整。如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某地小学语文教材;而某地修改历史教科书后,世界大战“退出”高中历史必修课,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选修课,可读可不读。 我不知道编写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认为人类文明史、艺术史、科技发明史等等,更适合中学生。我的看法不然。人类的种种光辉成就,固然让晚辈骄傲,人类的种种劣迹,恐怕更应该让后代知道。人类历史上战争没有停过,尤其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争,就战争的规模之大,就卷入的民族之多,就牺牲的惨烈程度而言,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第一次平民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士兵的大规模战争。 人类的争斗,基本原因是夺取生活资料,到了科学昌明的20世纪,应当说情况改善,但是仗越打越多,越打越大,打成“世界大战”。战争的后果,极为严重。我以为,看重中学课本,是因为它是一个民族保存记忆的最重要方式。个人的记忆会随着人个体的消亡而消失;一代人的记忆,也会随着整代人退出而淡去;以文献方式保留的记忆,会变成冰凉的不带感情的文字。只有一代代传下去的记忆,才能成为活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严重抗议日本“修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为了同样原因,我们不希望今日的少年不了解历史上的战争,更何况世界大战还没有真正成为历史:我们至今生活在二次大战的影子中。 据说,把世界大战从必修内容降格为选修,是想换一些浅一点的内容,便于学生“自主探究”。然而年轻人的思考能力,正是要在面对有深思价值的题目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反之恐怕会耽误整个民族的思想成熟。至于上面提到的删掉《牛郎织女》,编者说是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这就更加荒唐了。教科书修改制定权下放,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老是弄出出人意料的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