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专题报道
  
2007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一对孪生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
“父母把我俩当作一个孩子看”

蔡立弘 钱滢瓅

  ■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姐妹俩对未来充满憧憬 记者 楼文彪 摄

  同一天出生,念相同的小学中学,同一天高考,结果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沪上一对孪生姐妹朱祎春和朱祎桔,真可谓“形影不离”。这个周日,她俩将一起前往上海水产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报到。

  填志愿几乎相同

  昨天,记者来到这对孪生姐妹家里,发现姐妹俩不仅长得像,连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很相似,学习成绩也不例外,中考的时候,姐妹俩的成绩只差3分。高考成绩也差得不多,朱祎春考了449分,朱祎桔考了431分。

  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除了外地大学,她们所填报的上海高校都是一模一样的,连顺序也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在专业上两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选择。原本她们填报的是水产大学两个不同的学院,结果,朱祎桔未能如愿进第一志愿专业,被调剂进经管学院,这下又和姐姐在一块儿了。不过,幸好两人的专业方向并不同,一个是物流管理,一个是农林经济管理,不然就得辛苦老师练就“火眼金睛”了。

  父母“一碗水端平”

  从小到大,父母就对姐妹俩一视同仁,没有丝毫偏心,这也促使了姐妹俩感情特别好。生活上遇到问题,她们也总是先商量、沟通再做决定,没有谁会独断专行。姐姐朱祎春笑着说:“父母一直把我们俩当作一个孩子看。”

  当被问及双胞胎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时,妹妹马上想到了高三一同温习历史课的岁月。其他的同学在家背完书,总要到学校与他人互背,这样有助于记忆和提高。而姐妹俩完全就可以在家里完成这项工作。不仅如此,各门课程,她们都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且能互相促进。拿朱祎春的话说,她们之间毫无保留。

  期待携手读大学

  两姐妹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家五口住在市区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老式房屋内。然而,姐妹俩却很乐观:“相比有些家庭挤在8平方米的空间里,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对于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姐妹俩表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校同班,已经习惯了相互照应、相互依赖的生活,她们也很乐意一同走过大学的4年时光。

  本报实习生 蔡立弘 记者 钱滢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