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专题报道
    
2007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到学校还不“放手”,再陪孩子度过适应期
新生入学,家长忙赁“短租房”

晏秋秋 屠仕超


  又到新生入学时,几个家长送一个新生,庞大的“送读大军”使得校园周边的宾馆、旅店、招待所被预订一空,有的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形。精明的房东一拍脑袋,纷纷打出“短租房”的招牌,生意迅速火爆起来。

  陪读几个月

  “租个房子陪上孩子几个月,我心里踏实。”在复旦大学附近国权路的一处出租房里,韩女士认真整理着行李。韩女士说,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有人照料,如今千里迢迢从辽宁考到上海,怕她过不惯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我决定,等她适应一段时间后,再根据情况看何时回去”。

  同样,同济大学新生家长张先生,这几天也在四处物色“短租房”。张先生表示,儿子考上了同济大学,他们兴奋得几夜没睡着,提前好几天就坐火车赶到上海准备报到。“但儿子生性贪玩,电子游戏常常打得昏天黑地,我真怕他没人监督把学习荒废了,现在租个房就近看着他,只要一两个月内不出岔子,我就可以放心地回老家了。”

  价高却抢手

  强大的需求催生了“短租房”经济。复旦、同济、财大、上外、二军大聚集的上海东北片附近,房东们的“短租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家房产中介透露,高校附近的房产中介几乎每家都有十几套“短租房”,租金更是水涨船高。“租金涨个三四百元一点不稀奇。还有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房东,把租期从一年缩短到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价钱自然比常年租房高了很多。”

  在一些房产论坛上,关于高校周边“短租房”的供需帖子也明显增多。有的论坛一天就能更新几十条相关需求信息,在一些校园的新生报到处,墙壁上也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短租房”广告。

  一把双刃剑

  对“短租房”陪读现象,一些教育专家表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家长租房就近监督,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确实能让大学新生在陌生环境中安定下来;但另一方面,对那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更有依赖性。

  上海大学新生小李的父亲,就坚决不允许小李平时回家。“起码一周要在学校睡5天,周六、周日才能回家。否则,他永远不会适应集体生活。”

  首席记者 晏秋秋 实习生 屠仕超

  评论 070907108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