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专题报道
  
2007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我等旁观者看来,依据这样的“情理”和“常理”有些可怕,可怕到被告要为原告不能证明的事实埋单。照这样下去,我们以后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
从搀扶摔伤老人反被诬告说起

王琳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动辄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要不就扶摔倒的人上医院。那个时候,做好事的代价通常只是上学迟到,虽然会挨老师的批,但“我们的心里却暖烘烘的”。

  但近日南京发生的一件事却比较复杂。小伙子(彭某)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公交车站,于是就送她去了医院。这一送的后果惹出了大麻烦。老太太认定这小伙撞了她,还把小伙告上了法庭,索赔13万余元。近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小伙子的见义勇为一说缺乏事实证据,不予采信。依据公平原则,判决小伙赔偿老太各项损失45876.36元。

  这是一场民事侵权赔偿诉讼,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在这个案件中,只要老太太不能证明小伙子撞了她,小伙子对老太太的摔倒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但法院认为:根据彭某自认,他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彭某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老太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彭某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的家人到达后,他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老太的家人将老太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某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官的整个认定过程,都是“根据社会情理”或“从常理分析”,而不是依据老太太提出的证据来加以证明。正是在这样“情理证明”之下,法官将举证责任从原告转移给了被告,进而认定小伙子无法证明其扶老太太进医院是“见义勇为”。当然,老太太也始终没能证明是小伙子撞了她。或许这就是法官各打五十大板的“理论基础”吧,在“公平原则”之下,小伙子被判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以我等旁观者看来,依据这样的“情理”和“常理”有些可怕,可怕到被告要为原告不能证明的事实埋单。照这样下去,我们以后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

  新京报(王琳)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