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威尼斯电影节专版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天天搜楼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专题报道
    
2007年9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印象分”

谢炯


  中国体操队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被国外媒体比喻为不可战胜的“梦之队”。在斯图加特,中国队受到的欢迎不言而喻:大人捧、小孩追,媒体围着团团转。

  到底不愧是“王者之师”,中国体操队从上到下,无论是领队教练,还是“金牌选手”,个个都是亲切随和,有问必答。实力是底气、自信是前提,看着杨威、程菲等人不厌其烦地为追星族签名,笑容可掬地与“粉丝团”合影,在感动之余,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无疑为中国和中国体育得到了很好的“印象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重要性不亚于比赛本身。联想到国内有些运动队一到大赛就如临大敌:封闭训练、封锁宾馆、保安层层、人人封口,总觉得在无奈的同时有几分滑稽:何苦搞得那么紧张?

  当然,不和谐声音也不是没有,个别西方媒体问来问去无非是这么几个问题:“中国培养运动员的体制是否对青少年成长不利”,“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队会不会像乒乓队一样拿下所有金牌,不让别人玩了”。最可笑的是,一位德国记者向黄玉斌问起了“兴奋剂”问题,这真让黄玉斌有点哭笑不得:“体操比赛需要的是心静气顺,这无论如何都与兴奋剂沾不上边啊。”

  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北京奥运近在眼前。不知是出于误解,还是有人别有用心,一些明显的不实报道总会不时露脸。他们戴着有色眼镜,捕风捉影,这在本届世锦赛上也偶有所闻。

  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样梦想”。全人类的交流沟通显得比什么都更重要,中国体操“梦之队”在此间用实际行动将流言逐一击碎,他们的行动意义不在于最终拿了几块金牌,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界证明中国。   谢炯

  (本报斯图加特今日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