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特 稿
 第A14版:特别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目 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视觉产生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 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禁忌从变形开始
——访上海刘海栗美术馆馆长张培成
庄娅琼 董鸿景

  ▲ 张培成创作时近影
  ■ 日浴
  ■ 对语
  ■ 晚归
  ■ 鸟鸣
  ■ 闲时
  ■ 节拍

  夸张的脸部五官、舒展的女性人体、大红大蓝的色泽——这些元素非但向来不为国画所有,而且也是国画的大禁忌。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极少数的画家开始尝试将这些元素逐一融入传统国画中,于是,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张培成“闲看五色”的艺术展上看到了这些别具一格的国画作品。

  一把大提琴静静地伫立在地面上,演奏它的人,略歪着脑袋,卡通造型、朦胧而唯美的色调,带着些许毕加索式的乖张抽象,又不乏诗意的内敛含蓄——张培成对这幅作品很满意,“国画本身的境界就是写意、潇洒的,落笔随意毫无顾忌,在完成它之后,心情也会非常愉快。”

  如今,不少国画家纷纷开始尝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记得第一次看到西洋画时,那种视觉冲击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你会发现那种引起感官刺激的元素都是国画中的禁忌,但我实在忍不住去尝试,于是,就从比较简单的变形开始。”张培成指着早期获得成功的“试验品”——《闽南集市》说:“这幅画里开始出现半个人,半个脑袋,农村姑娘们无不身着艳丽的棉袄。而大家也立刻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新国画。”

  而后由单个的人物到画面结构,都逐一打破传统,变形、放弃留白的丰满画面,透着洋味儿的国画更具有了装饰性。面对画纸,手执画笔,他成了“发明家”:“画家的画室就是科学家的实验室。”

  但张培成忍不住指出:“这些创新的魅力之处是‘西为中用’,而一旦完全西化就失去价值了。这些年来我的公开作品都是不断尝试的新国画,但私底下我仍旧坚持不断地画传统国画,拿了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更不能丢!”(张培成个人艺术展今天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庄娅琼 文  董鸿景 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