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钱人 却是有心人 ——记几位执着收藏抗战文物资料的市民 方毓强 |
今年“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期间,本市云洲古玩城、上海师大8月分别举办了抗战文物资料展览,成百上千件珍贵展品都是本市几位普通市民提供的。记者走访了其中几位,发现他们虽不是有钱人,但却都是有心人。 收藏罪证 不为暴富 为此次展览提供展品最多的要数“华夏集藏”馆主郭乃兴了。他是复员军人,20多年来收藏了大量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出版物、奖章等。这些东西当年是日军用来炫耀自己“战绩”的,而战败后就成了罪证。为了方便参观者,他将一些价格不菲的日军侵华画册一页一页地拆开来展示。他说,近年来,人们热衷于“捡漏”、“一夜暴富”,总希望自己能够以低价买到古董,然后高价卖出赚钱,严重背离了收藏的本义。其实这些文献、资料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我们中国人手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等于没有了证据,这正是日本右翼分子希望的。 找出地图 提供佐证 徐友群先生的父亲过去是进步文化人,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开始收藏。1980年,他开始积极收藏流散在社会上的抗战时期的文物、资料。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晚年良心发现,用自己当年的从军日记揭露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日军将中国人装进麻袋,浇上汽油,捆上手榴弹,点着后扔进水里。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分子却将东史郎告上了法庭,指控他捏造历史。 1998年12月22日,东京高等法院驳回东史郎的上诉,理由之一是“当时南京最高法院门前没有水塘”。徐友群闻讯后,立即从自己所收藏的百余张老地图中,找出一张日本人当年印制的《最新南京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明:南京最高法院门前确有3个大水塘! 国仇家恨 永不忘怀 中国人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比较了解,但对日军的经济掠夺却不一定熟知,史明杰先生就专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日本军用手票(简称军票)是日军强迫沦陷区人民使用的、没有准备金的“货币”,以此掠夺了无数财富。仅香港一地,从1941年至1945年就被掠夺了价值约5000亿港元的财富。如今的日本法院承认军票问题,但拒绝作出赔偿判决。 史明杰先生将收齐的1937年至1945年全套日本军票及其他罪证,先后捐赠给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史明杰原是援疆知青,回沪后工作并不稳定,多年失业在家,但他仍执着地收集日军经济侵略的罪证,并慷慨捐赠给国家。他说,自己的家族在抗战期间死了11个人,国仇家恨,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骑车旅行 踏勘战场 温举珍先生今年63岁,喜欢骑一辆“老坦克”自行车旅行。出于对抗日将士的崇敬和缅怀,1995年8月13日至15日,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他冒着高温,骑自行车前往市区及郊区的奉贤、金山、松江、宝山等地,实地踏勘了10多处当年的战场,行程280公里。10年后的2005年8月13日至15日,他又骑上自行车重访了上述战场。 温举珍是一名普通工人,考察战场纯粹出于个人兴趣。记者看了他相隔10年拍摄的前后两组照片,发现由于市政建设等原因,当年战场遗址的面貌变化极大,这足以证明他实地考察的重要价值。他将这些战场遗址制作成一张行程图,每到一地就去邮局盖上邮戳,不失为一份有意思的邮品。 本报记者 方毓强 评论 070908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