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说说“师道尊严” |
| ||
| ||
| ||
| ||
| ||
| ||
|
【谈话主持人】 郑 洁 诗人、作家、教师 【谈话嘉宾】 张民生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邀总督学 王 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李战刚 上海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的话 今年暑假最为感人的是宝宝老师舍身救学生的事迹。追悼仪式上的挽联写着:“长江滔滔哭不尽倾心教育红烛泪,东海淼淼诉不完献身科学赤子情”。此中传递了这样几层含义:人师与业师、人格与学格、人品与业品的统一,才能使教师获得崇高的尊重;在师生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的转型中的现代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和丰富现代教育内涵;与传统师道结合,对待学生严慈相济,满腔热情给予关心和帮助,才是当代教师的风采。 今年的教师节就要来临,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求学时光,祝曾经教过我们的和正在教着我们孩子的教师们—— 节日快乐! 1 “我的老师是怪物”,正面教师谁来塑造 ○ 郑洁执白 ● 张民生执黑 ○ 张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想请您给我们谈谈“师道”和“师道尊严”的问题。 ● 我们的社会道德有个底线:孩子对父母的孝心,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尊重,以及人们对待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戴德等等。如果这个底线没有,就无所谓文明。师德问题、全社会怎样看待教师问题,这不仅是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核心。由于现代文化的多元,道德本身除了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以外,还会有很多新的内涵,一代代的教师教学风格肯定也有所不同,现在老师更注重学生,过去肯定更注重教师的权威。 ○ 网络和媒体的市场动态大概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比如看到类似“我的老师是怪物”这样的书名,就知道近来另类搞怪内容比较吸引孩子们的趣味。面对这一现象,像我这样的教龄较长的教师们就有些担忧:大家都“麻辣”了以后,那么正面老师的形象谁来塑造? ● 传统的、经典的、大家曾经一致认同的表述,也许正在发生变化,但当中有个度,如果度破了的话,就会造成一种反面教育。如果一个社会的教师正面形象已经比较确立,那么,一些趣味化的表达能更为孩子们接受也未尝不可,问题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否已经确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公众形象,他既是社会公德,也是社会科学的形象代表。既然教师不能将自己仅仅当作个人,那么他必定在公众形象的要求下,再发展适合自己的、也适合学生的、亲切可爱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爱的个性特征。 ○ 对比过去,教师的课时量增加了不少,教师们叫苦不迭;有些家长对比自己的工作,也非常同情老师,有人推测,这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来源。 ● 工作的压力不是简单工作量的问题,也是承受压力的能力问题。我们的教师工作量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工作的负荷却是不低的。除了上课还有很多升学压力和评比活动,教研中也有很多是学生分数的比较,所有的工作都在压力下进行。抹杀工作的过程,抹杀学生入学层次的差异,进行单纯的分数结果比较,这是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真正原因。其实,学校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口号,教师的发展更为重要。很多人提出校长应该“教师第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口号不是说学生的位置不重要,而是校长思考工作的先后,没有教师哪来学生? 2 要减压,从教师开始 ○ 郑洁执白 ● 张民生执黑 ○ 其实,现在校长们都很清楚,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压力会传递给学生。 ● 要减压,不是简单减少工作量,工作量减低年轻教师得不到进步。教师这个职业是靠经验进步的,经验和实践有关,要靠一定的量来积累。年轻教师本身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也不要给他们戴心理素质欠缺的帽子。 ○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很年轻,刚从学校毕业,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本身也是玩着卡通、不愿意长大的一代,他们的形象带着这代人烙印特征,为老一代教育者不适应,常常听老教师说,“啃老”的一代、“月光”的一代、“卡通”的一代,“游戏”的一代也开始做老师了,……是我们出了问题还是他们出了问题? ●这是社会在变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问题,这些年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补课,说明我们认识到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缺陷。新一代教师中很多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出生在“文革”时代的环境,家庭文化素养也不完整。当整个社会一下子进入市场经济,他们的父母为生计奔波,而忽视对他们应有的教育。他们在那么一种大的压力下,繁重地读书,在应试教育中成长,受快餐文化滋养,找一种释放放松的方式看动漫打游戏,最简单地图片阅读,喝一杯“可乐”是必然的。就像我的放松手段就是看电影看大片看武侠小说。 ○ 您认为我们教育界或者我们年轻教师作哪些功课作什么样的努力可以扭转? ●我是师范毕业,做过中学教师,做过大学教师,也做过教育学院的院长,到了教委也主持教师培养的项目。我觉得,第一,我们要把教师吸引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去,以此启动年轻教师成材的愿望。大家知道,任何一次教育上的改革,对年轻教师来说都是最大的机会,如果引导他们去思考一些当前最主流的教育问题一定会得到最大化的提高。第二,是年轻教师的自我的发展意识。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要知道自己的所长自己的所短,要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所以要通过社会的推动、单位的创造条件、领导的鼓励帮助、个人的努力来完成,前提是大家共同认可。 3 “尊师”和“师尊”不能截然分开 ○ 郑洁执白 ● 王焰执黑 ○ 你的工作离不开跟教师和教材打交道,你们出版社出的最多的书就是教育类了。有人认为,社会“尊师”的前提是教师自我“师尊”,保持“师尊”的教师,才能赢得人们由衷的尊重。你同意吗? ●以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对老师的尊敬跟过去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了,别与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相比,更别说更远更远的历史了。“尊师”和“师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师尊”是教师自己的尊严,也是一个做人的尊严。 ○ 还有人认为,“师尊”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修养,以及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在“物欲”的引诱下的“为师不尊”现象而进行的批评,矛头直指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的主导方面——教师。 ● 现在由于市场的心态,学生是交了钱来上学和听课的,老师就变得不能得罪学生,因为得罪了“上帝”,学校就收不到学费了,学费虽然跟教师好像无关,但跟学校是有关系的,会将学生和家长看成消费者,他们会让学生满意。如果学校以经济来衡量或者惟利是图,那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老师无奈在钱面前低下头来。 ○ 除了一些重点的高中,一般的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确会考虑生源问题,学校也确实不得不“利益驱动”,老师便有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 ● 我们出过一本是叫《不跪着教书》,在学生面前或者在教学面前,教师是有人格的,坚持原则,不一味顺从学生。现在有网络,有集体备课,教材有配套练习有参考书,还有的还配套出光盘课件。反而让教师变懒惰了。社会变得快节奏和现代,人都变得很浮躁,学生浮躁,家长也浮躁。教师职业肯定也不能幸免。 ○ 尽管家长会每学期只开那么一两次,但对每个家长的辐射却是很广泛的,人都是相互尊重的,家长群体得不到教师的尊重,那么教师就很危险了。其实要得到尊重也是有些技巧的,很多为人的技巧也是相同的。 ● 我们出了很多书,比如《给新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兵法》等,发行量就很好,说明还是有很多老师关注自己的教学和为人技巧。教师,一定要维护尊严和坚持原则,站立着讲自古以来的真理,弯下腰倾听学生的声音,而决不跪下来迁就教学。 4 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精神 ○ 郑洁执白 ● 李战刚执黑 ○ 战刚,你做了十年教师,你来说说“师道尊严”的含义。 ● 我理解,它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教师对自己,要像尊贵的酒器一样有法度,自尊庄重,为人师表;第二层,教师对学生,要像用小衣服束身一样,严格、严厉,敦促;第三层,教师在学生不得之时而予之所求,所以学生要像尊敬圣贤一样尊敬教师。我认为,从中国古代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对“师道尊严”的误读,特别是儒教的“天地国(君)亲师”的传统及教师的优势地位,使这一词汇的第一层含义被遮蔽了,似乎只在第二和第三层意义上使用。 ○ 有人说,要给当今的教师找到其“职业幸福”,你怎么看? ●《说文解字》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孔子认为,师即学生不得之时,予之所求,为贤、为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的教师是一种以传道为主的职业,而所传之道又主要是孔孟之道,内省外王之学,唐代以后,其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所以,教师的职业和命业,谋道和谋生是统一的。而现代的教师仅为授业和解知识之惑,成了单纯的“谋生”的职业。 ○ 你的意思是说,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对学生才是有恩的?才能得到“职业幸福”? ● 我一直怀念我的教师生涯,我体验的“职业幸福”有两个,一个是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共鸣和互动而体验到的“布道者”的神奇神圣;一个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作为教师所独有的奇特的、无私的职业快感。如果这就是“职业幸福”的话,它们都来自精神。 ○ 你说得对,教育本质上是人类自觉的文化自我复制,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近代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催生了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它的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职业化的教师。这样的师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教书匠”的“谋食”的职业,同时还负有“灵魂工程师”的“谋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