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价值观与时尚元素相融合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综述 廖翊 曲志红 |
|
电影《张思德》《太行山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等文艺作品,均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之列。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具体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社会影响日益深远,已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时代精品、引领审美风尚的重要平台,成为我们国家崇高的文化品牌。 题材广泛 社会进步 体裁丰富 时代风貌 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浓墨重彩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讴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记录民族复兴足音,反映社会前进步履,是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 无论是讴歌中国工人阶级为振兴民族工业而自力更生的电视剧《西圣地》、话剧《铁人轶事》,还是艺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火热实践的电视剧《插树岭》、话剧《黄土谣》,无论是表现英模人物无私奉献精神的电影《沉默的远山》《情暖万家》,还是以点滴小事颂扬普通人美好心灵的电影《两个人的芭蕾》、话剧《北街南院》、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都充分反映了题材的丰富性。 色彩各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佳作,在获奖作品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再现无产阶级领袖早年的革命生活;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雄关漫道》从不同角度呈现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电视剧《八路军》等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党领导人民为赢得民族解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业绩;电视剧《延安颂》全面展现了党中央转战陕北,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最后胜利的伟大功绩;纪实文学《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描绘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动人风采。这些作品形象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求变 适应大众 匠心独具 时代精品 不少评委认为,和以往相比,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殊荣的作品,积极进行艺术创新,艺术风貌多姿多彩,开拓了艺术的新境界。 获特等奖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摆脱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传统模式,紧紧把握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在演员选择、人物塑造、影像风格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了重大题材和清新风格、主流价值观和时尚元素、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比较完美的融合,从而被许多专家称为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题材相结合的典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又一重要收获。电视剧《延安颂》、电影《太行山上》等也以内容和艺术的创新征服了广大观众。 艺术贵在创新,借鉴多种表现手段,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许多作品产生独特魅力。讲述一段跨越海峡两岸、历经半个多世纪至死不渝爱情的电影《云水谣》,将历史与现实互现、战争与爱情交融,成功应用国内目前少有尝试的“数字中间片”高新技术,细致剪辑镜头画面,精心营造环境空间,运用特技制作的雪崩、海浪、高原雄鹰等视觉效果突出,画面韵味十足、唯美感人。杂技剧《天鹅湖》在充分运用杂技艺术顶级技巧的同时,大胆采用芭蕾舞姿,使古老的东方杂技和优美的西方芭蕾这两种分别以刚柔相对立的艺术门类,在作品中被嫁接得天衣无缝,实现了东方神韵与西方经典的完美结合,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欢迎。 叫好叫座 众望所归 精品迭出 改革成果 “这次‘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都是叫好又叫座。拿话剧来说,《立秋》《黄土谣》等都是轰动之作。电视剧方面,《亮剑》《乔家大院》等,可谓家喻户晓。它们的获奖应该是众望所归。”一位群众评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五个一工程”评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评选办法对申报作品的社会反响、票房收入、演出场次、收听收视率、发行量等做出明确规定。本届推出的获奖作品大都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取得了相当突出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以5.26%的收视率摘得央视电视剧收视桂冠,电影《云水谣》票房近4000万元,豫剧《程婴救孤》演出达480场,歌曲《吉祥三宝》唱遍大江南北。 “五个一工程”组织实施十余年来,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评选日益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最大程度地贴近社会大众的审美心理、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五个一工程”走过十届的坚实历程,硕果累累、成就喜人,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的“五个一工程”,必将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 廖翊 曲志红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