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故 事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前夕,读者来信希望通过本报向亲友转达祝福,或在新民网上发表心情故事。本版现摘登精彩的故事和祝词,将思念之情与美好的祝愿与大家分享。——编者
【全家吃月饼:团圆】 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的中秋节,家里每人只能吃上一小块月饼,却让我至今常常回味。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一个六十年代的中秋故事。…… 那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富裕,人口又多,所以不是每一家过中秋节都能吃上月饼的。但是我们比较幸运,由于父亲在公社医院工作,每年中秋节单位都会发一筒月饼,我们也就有了一年吃一次月饼的机会。 那时候的月饼只有五仁馅和莲蓉蛋黄馅的,包装也很简单,哪像现在的月饼这么多花样。每年,父亲把用红纸包着的月饼领回来,母亲会非常郑重地将它放在米缸里。不到中秋节那天,谁也不许偷吃。一年只有这么一次吃月饼的机会,月饼在我们心中也就显得特别美味,于是大家都盼望着八月十五的到来。 终于盼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聚在家门外。家里有月饼的孩子就会把自家的月饼拿出来跟别人比,谁家的月饼大,谁的脸上就有光。孩子们忙着比月饼时,大人们会在室外“拜月”,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饼少人多,为了让家里每个人都能吃到月饼,父亲会小心翼翼地将每个月饼切成很多小块,每个人一小块。分到手里的月饼小得一口就能吃完,可那味道却分外香甜。 父亲、母亲告诉我们,中秋是全家团圆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就是团圆。 至今,每当我看到那小小的月饼,心中总会涌出不尽的幸福,回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月饼的情景。武鸣 【妈妈的月饼】 每到中秋时,分外想家!掰指一算,已经有8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前一天,妈妈都找好多邻居大妈来帮忙亲手做月饼,我们姐弟几个就在旁等着新出炉的香酥诱人的月饼,那时别提多高兴了!可等月饼做好后,顶多一人吃一个就放在食品盒里了,从此再无人问津,就这样一放就是一两个月。所以每年妈妈都气得说,明年打死都不愿再做了,可到了第二年,她又忙起来啦!妈妈解释说,别人家小孩都吃自家做的月饼,难道就让你们几个干看着吗?现在回想起这些,发现小的时候我们真是幼稚,不懂得珍惜父母所付出的爱!经常是惹得爸妈生气,真是太不应该了! 现在我慢慢地长大,开始逐渐懂得了珍惜。但是父母已是年过半百,我们还想得到过去的那些渗透着亲情的月饼,已经是一种奢侈了。真的想再吃到妈妈亲手做的月饼啊! zhuwentan_666(上海) 【糖水家常月饼】 自懂事起,每年中秋节家里的月饼就是父母亲自做的。那月饼的外面是面粉做成的面皮,里面是白砂糖的馅子,咬一口甜甜的。那时自制月饼并不是我们一家子,而是整个弄堂许多人家都在做的事。每到中秋前两天,放学回家一走进弄堂,便能闻到家家户户在铁锅里烘烤自制月饼的阵阵香味。自制家常月饼的馅子有时也会有豆沙、瓜子肉、核桃肉烤熟剁成细粒混合瓜蓉糖拌成的馅料,但多数是以白砂糖为主的。最关键的是不用油,只需要在铁锅里烘烤翻,等到面皮烘熟后,那里面的白砂糖就成了糖水。有时提前做好的月饼,会放在竹篮里,挂在窗口通风,到中秋那天吃的时候,硬硬的很有嚼劲。没吃过商店、食堂生产的正宗月饼,还以为天下月饼都是家里自制月饼的味道。想来那时这种DIY的月饼与现在的油酥饼还不能比,与后来的酒酿大饼差不多。 那时也有从食品商店或父母工厂食堂里买现成的,能吃到商店里的月饼是一种奢侈。家里兄弟姐妹多的买月饼既要钱又要粮票,小月饼八分钱加半两粮票,中月饼一角六分加一两粮票一个,而自己做的话一斤面粉才一角三分,白砂糖才一角多一点一斤。商店、食堂做的月饼确实好吃,那月饼皮全是油与面粉和出来的。把月饼皮一层层地拿在手上,先吃皮,一入口来不及咬一口就融化了,满嘴留香。馅子露出来时,再一点点慢慢品尝,吃的人那神态绝对是最专注的一刻。 等到自己上班后,每年中秋节临近,单位发的月饼也是这种酥皮的月饼。食堂的师傅告诉我这种月饼叫做“苏式月饼”。此外,中秋节那天晚上还有毛豆、芋头、花生、鲜藕,有时还有鸭子、螃蟹等。兄弟姐妹几个能享用这丰盛大餐,除了过春节大概就是这中秋节了。这天一定要等到父母下班回来,就是肚子再饿也要等到全家人到齐了才能吃。这是传统民俗,就像吃年夜饭一样团团圆圆的不能少一人。我那未来的姐夫,第一次上门时把两盒杏花楼月饼送给岳父岳母和我们这些小舅子,那是方方的硬纸盒简单包装。我这才知道月饼有苏式和广式之分,才知道这杏花楼月饼还可以作为礼品。只是我很少吃广式月饼,一是价格高,二是那月饼馅子太多,消受不了。那年的月饼吃得特别多,以后我们家的自制月饼基本上便不再生产了。 而今每年月饼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已很平常,本来平常的月饼却离老百姓越来越远。豪华包装下的月饼已失去原有的传统气息,成了高档礼品。今年杏花楼推出家常月饼,简简单单的包装勾起我小时候自制月饼的回忆,想起当年姐夫送来的杏花楼月饼。在一家人团圆赏月时,品尝家常月饼也一定很惬意很温馨,很有诗意。郑树林 【那年赏灯】 喜欢中秋节的理由很多,各种类型的月饼自然是理由之一。根据上海人的传统还要吃老鸭芋艿笋尖汤,真是又鲜又美味。我的故事则与中秋节的另外一个习俗有关,那就是八月十五看花灯。 记得有一年中秋,我吃完饭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城隍庙观灯赏月。那时我才6岁,看着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花灯,兴头一起,便自顾自地走了,没多久就发现与爸爸妈妈走散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我根本不知道回家的方向,一个劲地哭。幸好一位警察叔叔帮助我找到了父母。妈妈一下子抱住了我,叫我别怕。随后爸爸把我举起来坐在他的肩膀上,继续看灯。当时感觉好舒服、好安全、好幸福……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年中秋吃团圆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会把回忆这件事当成一种“家俗”,拿出来说一遍,仿佛在他们的眼里我还是孩子。 今年中秋到来之际,我要祝福我的父母身体健康、开开心心!panpanpucca(上海) 【爷爷走了60公里山路】 在经历过的所有中秋节中,最触动我心弦和难忘的是22年前的那回。 那年我7岁,因父母远在宝钢工作,我和妹妹随爷爷奶奶到老家湖南乡下住。家里人多,家贫。别说月饼,一年中连红糖都吃不了几次。每到中秋,我和妹妹最大的愿望不是见到父母,而是吃一块香甜的月饼。 很快,中秋到了。奶奶照例拿簸箕筛了几斤荞麦,磨成粉后掺了些许红糖做成饼子。这是她特地为我和妹妹做的“月饼”,连姑姑、叔叔们都没有份。晚上,如水的月光照进屋子。习惯早睡的我和妹妹望着月亮却难以入睡,因为在我们看来这哪能叫“月饼”啊?另外,爷爷当天上午去了乡邮电所,还没回来,中秋之夜我们等得心焦。 晚上十点,我和妹妹已睡意朦胧。快睡着时,奶奶进来叫道:好吃鬼,快起来,有月饼吃了。我腾地爬了起来。借着月光,我看见奶奶真的拿着两个用油纸包着的月饼。打开一看,只见油光微闪、金黄的表面,一股浓郁的、月饼独特的香味扑面而来。我和妹妹坐在纱帐内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们把包月饼的油纸舔了又舔。 后来才知道这月饼是父亲从上海寄来的。爷爷早知道了我和妹妹的心思,就提前托人写信给父亲,让他无论如何都要买点月饼寄回来。而为了取月饼,爷爷差不多步行了六十公里山路。 那是我这一生中吃到的最香、最甜的月饼。 现在月饼种类多得数不过来,我却再也不可能像22年前那样有滋有味地吃一块月饼了——五年前,爷爷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孙海涛(东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