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光荣册
 第B17版:中秋特刊
 第B18版:中秋特刊
 第B19版:中秋特刊
 第B20版:中秋特刊
 第B22版:中秋特刊
 第B23版:中秋特刊
 第B24版:中秋特刊
  
2007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儿食品类的广告,多是产品一露面,孩子们就会蜂拥而来,以哄抢的方式来渲染,没有秩序,不顾礼仪,只有两个字“我要!”将物欲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无限制地刺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
电视少儿广告美不足丑有余

吴祚来


  当代社会对少儿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媒体当属电视,可电视广告中的少年儿童们,却是最喜欢大声说话而没有任何顾忌的一群人。从广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因为喝了某一种功能饮料,就会爬到大人头上,说自己“比你高比你强”。而一位小学生因使用了某一款学习工具,就当着全班同学,突然放声大笑(也可以说是突发狂笑),以至于全班同学都被吸引过来,报以欣赏与羡慕的神情,广告在最后给这名小同学来一个大特写:使用了这款学习工具,我更自信,学习更快乐。而那小同学留给观众们的笑容,却那样勉强与造作,一点也没有十来岁孩子的天真与自然。

  上面这两则广告都是国家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少儿广告,它的影响可达每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吸引每一个看电视的孩子的目光,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灵与行为习惯。

  这种不负责任、没有任何美育价值的烂广告,在极力推销自己产品时没有顾及到它的负面影响:一是对少儿行为的影响。一个孩子手中有了新学习工具,就可以不分场合大笑甚至狂笑吗?二是学习乐趣与学习工具关系上的误导。因为自己得到了别人还没有的一款产品,就因此充满学习上的自信,这是何等浅薄而低俗的逻辑,它直接让孩子们将学习乐趣与学习工具的“先进性”相联系,似乎没有先进的学习工具,就难有学习乐趣与学习上的优势。

  少儿食品类的广告,我们看到的多是产品一露面,孩子们就会蜂拥而来,以哄抢的方式来渲染产品受孩子们欢迎的程度,没有秩序,不顾礼仪,向孩子们灌输的只有两个字“我要!”将物欲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让孩子们只看到物质带来的快乐,无限制地刺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

  在广告里让孩子们轻声说话,文明而礼貌地表达自己的喜欢与个性,这是广告工作者起码的职业操守,也应该是各大电视台为少儿广告设置的道德底线。少儿广告也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美育与道德行为教育,当孩子们通过那些没有德性的广告获得一些无礼的行为方式时,就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行为。这些行为方式会无意识地影响他们的性格,当然迟早也会带出国门,成为世人诟病的举止习惯。

  广州日报(吴祚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