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贫困新生需要什么

曾子墨


  新学期伊始,全国各高校又迎来了一批贫困地区的新生,学校推出了各种帮困措施。贫困新生从中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不由想起家乡,我的家乡至今尚不富裕,特别是纯农户还相当贫穷。然而,家乡每年都有许多学子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地瘠栽松柏,家穷子读书”,这是当地群众重视教育思想上的“根”,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有的家长为了供子女读书深造,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一次次卖血。我的家乡还不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人们从媒体上看到,那些地区有的孩子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哭作一团,哪怕卖掉耕牛,也交不起学费呀。姐弟俩同时考取的,哭着相让,令人心生怜悯。笔者曾经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信,捎去了父老乡亲的期盼:“……谁能够让农民脱贫致富,谁就英明,谁就伟大!”

  人穷志不短。历年来,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贫困新生,心理都是健全的,他们自强不息、发奋图强,没有让父母和老师失望。基于此,我不赞成那种“贫困新生入学第一课应该是心理帮困”的说法。有道是“饱汉不解饿汉饥”,此即是也!这种观点本身就有歧视贫困新生之嫌。贫困新生首先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帮助他们尽快安顿下来,静下身心投入新的学习。主张给贫困新生上“心理帮困”第一课的人,仿佛身处桃源,超然世外、物外,有种莫测的高深。似乎在他看来,各高校一开学就重视对贫困新生物质帮困是无识之举,有失偏颇。

  其实不然。不让考取大学的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这是我们国家教育部门的明确主张。专门开设“绿色通道”,助学贷款一条龙服务,缓交学费,落实勤工俭学等等举措,是高校理解国家心思、积极行动的表现。这“第一课”开得好啊!相信“大旱逢甘霖”的贫困学子会铭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