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为选民“说”来一个公交站点
——记松江岳阳社区荣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玉华
鲁雁南

  ■ 张玉华(右)和居民在一起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今年50岁的张玉华有31年党龄,现任松江区人大常委、岳阳社区(街道)党工委委员、荣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熟悉她的人都夸她是一位敢于下情上达、善于上呼下应的“小巷总理”。针对居民提出的“急、难、愁”问题,她不敷衍了事,不回避矛盾,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担当好政府与百姓间的沟通桥梁,用居民的话来说:“两边都‘摆平’才是水平。”

  上呼下应“苦口婆心”

  连续7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小区称号的荣乐小区是松江最大的老式小区,共有3344户居民、1万多人。2002年,小区里私家车多了起来,但小区道路规划跟不上新情况,有车族强烈要求拓宽小区道路。张玉华把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拓宽工程很快就被列入2003年区政府实事工程。

  谁知好事多磨,工程刚开了个头,就因个别居民举报“破坏绿化”而停了下来。这时,张玉华首先自我反省:“光会反映问题还不够,抓落实的时候也要全心全意为居民着想。”紧接着,她请来居民代表开座谈会,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解释工程的必要性、政府部门的全局考虑,终于把个别持反对意见的居民说通了。第二年,工程队再次开进小区,恰逢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同时开工,由于事前工作做得细,3个月施工下来,没有一个居民投诉。

  下情上达“有一说一”

  连任几届区人大代表的张玉华下情上达时“有一说一”,监督政府落实时更不含糊,“因为我是百姓的代表,不能糊弄百姓。”

  荣乐小区和周边仁乐小区等小区的老人特别多,他们常常要到松江中心医院看病,但门口却没有公交车。去年区人代会上,张玉华把这条意见提出来,得到的答复是:“公交线路年底调整时会考虑设一个站点。”

  一年过后,答复没有兑现。今年区人代会上,张玉华再提。得知“年内考虑”,张玉华“紧追不放”:“能不能拿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如果不能解决,也把理由讲给我听,我回去跟居民们解释清楚,他们会理解的。”在张玉华的追问下,有关部门给出了“时间表”:“今年12月前肯定解决”,张玉华细心地留下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上周,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张玉华:经各方协调,决定在相关公交线路上增设一个站点,就在荣乐小区和仁乐小区门前的乐都路上,9月底就能开通。       本报记者 鲁雁南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