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侯乙竹编钟首次来沪 ——2007年上海竹文化节新品新景多 周铭鲁 沈敏岚 |
| ||
| ||
| ||
| ||
| ||
|
有着“天下第一烙”之称的长达18米的竹烙画《清明上河图》、堪称世界上最长竹雕画的《孙子兵法》、首次在沪上露面的“竹古董”侯乙竹编钟……根据千古经典编制而成的一批竹艺精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种竹珍品,齐齐亮相明天在上海古猗园开幕的2007年上海竹文化节。 竹景演绎文化经典 上海的“竹子文化和竹子文明”的发源地在上海古猗园,具有480年历史的上海古猗园的园名就是取意于《诗经》中的绿竹猗猗之意,这一古典园林理所当然成为上海挖掘竹文化的宝地。 古猗园竹多,竹林深处又营造出了十多个新竹景,竹文化节第一个看点就是用竹造景的新竹景。“柳毅传书”景点,以塑像、造景、借景等手法,再现唐代李朝威《柳毅传书》,凡人与龙女相识传书、恋爱结婚的浪漫神话。景点“潇湘竹韵”,以荷花池为背景,以竹、菊为主要材料,营造悠然美景、黛玉咏竹的景象,表现《红楼梦》潇湘馆“竹影参差,苍痕浓淡”的意境。 新品首度引入上海 为了让竹文化节的游客欣赏到更多的竹子珍品,上海古猗园的园艺工作者到安吉、南京、成都等地觅新竹奇翠,大佛肚竹、黄古竹、花秆早竹等观叶、观秆、趣味性品种竹40种100多缸以及30个品种的地栽竹齐齐赶在竹文化节开幕前夕抵达上海,其中许多品种为首次引入上海的竹之新品种。 原产日本的无毛翠竹,秆高0.2-0.3米,堪称世界最小的竹子;斑苦竹叶片披针形,叶浓密,竹株姿态优美,为优良的观赏竹种;大佛肚竹形如算盘珠,各节间缩短,整株高3米,在江南一带较为罕见,极具观赏效果;原产日本的白纹阴阳竹,叶片宽大,其间有较宽的黄条纹,是具有良好观叶效果的竹种。 竹林聆听天籁之音 雷电风雨、蝉唱蛙鸣、小溪流水,在南翔文化中心演奏者的灵巧双手下,这些自然界的天籁之音竟然发自于蚕匾、蒸笼等农家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具,这些竹乡安吉独创的竹乐器9月12日将在古猗园奏响第一曲,并将在“十一”黄金周里连续演奏。3年前,安吉竹乡把这套竹乐器送给了上海古猗园,古猗园又转赠给南翔镇文广中心,该中心专门创作了《秋声赋》等节目,此次专为竹文化节游客汇报演出。 传统竹艺同台竞技 我国由古代延续至今的竹工艺有川、湘、浙三大流派,而本届竹文化节集中了川、浙两大流派,来自四川的五个竹工匠从8月28日起就来到上海古猗园布置现场。运用“雕、贴、烙、帘”工艺手法成就的竹工艺品是四川十多年来挖掘竹文化精髓过程中百里挑一的精品——长达36米的“兵法三十六计”,长达18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侯乙竹编钟”“四川茶道”“文房四宝”“警示钟”“四大美女竹帘画”等竹工艺精品。 为了让游客更多地感受竹艺,本届竹文化节还引进了嘉定竹刻艺术、中国结艺术、剪纸艺术、面塑艺术、棕编艺术、吹画艺术等民间艺术,将这些民间艺术集中在公园展示,这在本市还是首次。 本报记者 周铭鲁 摄 本报记者 沈敏岚 文 详细 07091111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