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中失去左耳,一年里两度来沪求医,几天后将重新拥有一对匀称而美丽的耳朵。藏族姑娘白玛曲珍—— 汉族兄长帮我“造”耳朵 施捷 |
一次意外“丢失”左耳 因为一次难以置信的意外,藏族姑娘白玛曲珍永远地“丢失”了左耳。 让这名“走得最远的也就是自尼木县老家到拉萨上大学”的贫困女生更加难以置信的是,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她两度从西藏来到遥遥万里的上海求医,而且在几天之后,即将重新拥有一对匀称而美丽的耳朵。 白玛曲珍的耳朵是被生生地“磨”掉的。那是去年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西藏大学医学院门口,正准备从一辆缓缓驶过的大卡车背后穿行而过的白玛突然摔倒了——姑娘万万没有想到,这辆车有一节拖斗,她被“挂”在了牵引拖斗的钢索上,而且不知情的卡车司机还在加速前行! 200多米距离,左侧头部着地的白玛血流如注。急送当地医院救治后,姑娘虽无生命之虞,却没有了左耳朵。这个来自农村、全家人生活仅靠母亲一人劳作、底下还有两个未成年妹妹的大三女生,痛苦伤心之后,唯有将自己又黑又粗的大辫子发型稍稍“改动”,让蓬松的头发盖住左边小半个脸。白玛竭力说服自己:就这样吧。 援藏干部牵线“再造” 王德耀,上海援藏干部,时任西藏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我觉得不能就这样了。年轻姑娘,太可惜了。”事情过去半年多,他始终惦记着白玛的耳朵。 一天,王德耀给自己的好朋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王玉琦专门打了个长途。王玉琦与整形外科主任亓发芝一番商量之后,立即回话王德耀“尽管有难度,应该可以争取做再造手术”。 兴奋不已的王德耀又给自己原先在上海的同事一一打出“求援”电话,因为费用也是一个具体问题。于是,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环境科学工程系师生都加入了奉献爱心的行列。最“大”的两个“承诺”来自王德耀的老搭档——“我们捐2万元吧”,复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新军爽爽快快;“陪伴来沪的家人就吃住在我们这儿吧”,复旦枫林校区管委会主任吴珍干干脆脆。今年春节休假的最后一天,王德耀在上海火车站接到了白玛曲珍和陪她来的小姑。 新“耳朵”惟妙惟肖 从医学角度讲,为白玛再造耳朵非常棘手。突出的困难,是大面积的疤痕使得用以做“耳廓”的、有良好血供的皮瓣组织严重缺失。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并设计出可行方案后,3月27日,亓发芝带领的一个手术组首先“掀”起患者左耳疤痕部分行“皮瓣延迟术”。10天后,他们从患者自体第7、8、9肋骨处切取3段各10厘米的软骨,制成耳形“架子”埋入皮下。渐渐地,白玛的左耳“长”出了越来越清晰的轮廓。 惟妙惟肖的新耳朵“活”了! “您看,蛮标致的吧。”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杰作”,亓发芝一脸欣慰。当然他也知道,白玛的医疗费用比较紧,“还要解决让耳朵‘站立’起来,以及‘接’一块耳垂。两件事情,这一次要争取一起完成。” 亓发芝告诉记者,为担心吃饭问题,上一次白玛从西藏带来了足够多的青稞面。返家时,她将一动未动的20公斤青稞面当作礼物,分别送给了王玉琦和他。王德耀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得知一期手术成功后,白玛的母亲手工缝制了一件呢子藏袍,托人送给王德耀致谢。 很显然,在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期手术充满期待的同时,白玛曲珍对给予她众多帮助的汉族兄长心存感激。 首席记者 施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