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9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0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股市分析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A29版:求职
 第A30版:求职·培训留学
 第A3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A3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第B22版:天天搜楼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话通知购车退税骗走27万元
警方提示市民不要轻易透露银行账号和密码
鲁雁南 浦恭轩


  本报讯(记者 鲁雁南 通讯员 浦恭轩)“你购买的机动车可以退税,请提供银行卡卡号转账。”接到这样的电话,你会有什么反应?记者昨天从浦东警方了解到,今年5月以来,本市发生数起犯罪嫌疑人假冒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以被害人购买车辆可以退税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多名被害人被骗数十万元。

  案件回放

  “连环套”设计逼真

  上个月,家住浦兴地区的居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税务局工作人员,通知她:“你近期购买的机动车可以享受国家最新出台的车辆购置税退税政策”,随后还报出居女士的税单编号,并提供税务局“谢主任”的联系方式。

  居女士听到对方报出自己的个人信息准确无误,还提供税单编号、咨询电话等,于是将信将疑地根据对方提供的号码致电“谢主任”。电话中,“谢主任”确认居女士可以获得2000多元的退税款,并称可以拨打语音电话(6102××××)核实。“核实”后,居女士对“购车退税”深信不疑,再次致电“谢主任”询问怎样拿到退税款,“谢主任”告诉她:只有通过ATM机转账。

  在家门口的一台ATM机前,居女士根据“谢主任”的电话指示操作,结果,2000多元的“退税款”没拿到,卡内27万余元人民币却不翼而飞了。

  警方提醒

  不要透露账号密码

  警方分析,电话和手机短信诈骗案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侵财型案件,且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购车退税”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报出的被害人信息及车辆信息,都是事先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的,以图打消被害人的疑虑。所谓的“咨询电话”、“语音核实电话”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在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再通过电话“遥控”被害人在ATM机上操作,转出卡内存款。

  警方提醒市民,不管犯罪嫌疑人精心设计多少“连环套”,最终目的都是诱使被害人透露银行账号和密码,或诱导被害人自己到ATM机上转账操作,只要坚守这一“底线”,就不致财产受损。 

  接到以银行、税务机关等名义打出的电话或发送的短信,如有疑问,应通过正规渠道查询,不要轻信对方给出的“咨询号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