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证券公司原董事长的狱中自述 陆幸生 |
|
我的采访对象,是“三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成果之一,他现在监狱服刑,刑期4年。为叙述方便,在以下行文中,我将他姓名符号设置为袁董,即原来的董事长。 袁董是北京人,中等个头,一口京腔,生于1958年。用他自己的说法,“我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 袁董叙述:2000年,“原来有个证券公司搞不下去了”,我们银行就出资,再联络若干大小股东,把这个证券公司的壳买下来,更名,换地方经营。原来那个证券公司所在的省会,地理上比较边缘,就国内经济范畴而言,也是比较边缘的。所以,更名后的证券公司,就搬到上海开展业务。“公司就在现在浦东证券大楼旁边的楼里”。 40岁出头的袁董,在当年2月就被任命为证券公司董事长,算得上是一手创建者。离开北京,他只身来到上海,证券公司在浦东,他自己则租房子,住在浦西新华路一带。袁董说,住在那里,是因为能与几位股东住得近一些。 这家证券公司的董事长的报酬是“多少”?袁董说,一个月4万人民币,但是,每月只先发2万,其余的在完成一年的业绩后,才发给你。 袁董的“事情”就出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下面是记者和袁董的对话: 记者:怎么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呢? 袁董:证券公司更名后,搬到上海来经营,总部就在浦东陆家嘴现在的证券大楼边上。要办公室办公啊,更要有证券营业大厅啊,还有大户室、贵宾室,一个大屏幕,多少台电脑,都要开着的,水电煤卫、通讯费、人头费,都得支出啊。 记者:这些费用的基本情况,大概是多少呢? 袁董:一天三四十万。 记者:一个月的支出,就上了千万了。 袁董:所有证券公司的做法,也就是挣钱的办法,就是吸引客户到你这里来交易股票。客户来操作股票买卖,证券公司就收取手续费啊。股市越热,证券公司越得益。 记者:是呀,当然是要在股市热闹的时候。 袁董:可是谁让我碰到的是2001年呢?股市指数从2000多点,一直跌到998点。大屏幕上一片绿颜色,股民割肉,仓皇出逃。这一冷,就是三年多。面临这样长期严酷的股市形势,该怎么办? 袁董和他的管理层同事们的做法就是动用利息手段,募集社会资金,借鸡生蛋,炒作股票,在翻云覆雨之间,获利补缺。 袁董以巨额亏损、个人入狱收场。判决书上的结论是这样的:证券公司于2001年至2005年5月底,向客户约定支付3%-11.89%不等的固定收益,以签订国债投资、托管协议及补充协议、国债转让协议及补充协议、受托投资管理协议及补充协议、三方监管协议,或出具承诺函、口头约定等形式,吸收某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50家单位及某6名个人的资金、债券等,共计40余亿元,用于某股票炒作、填补股票操作和国债回扣亏损及流向其他单位等。至案发时,尚有十余亿元资金未兑现。 新民周刊 (陆幸生) (更多内容请看最新一期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