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双流专刊·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广告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 广 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中心”叫好

吴莉莉


  寓所底下的三层楼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筹建之初,众说纷纭。赞同的,讲看毛病蛮方便;讨嫌的,说龌龊死了;也有的认为由此得房率低了,业主不合算……现在看病又不像从前,受公费医疗或劳保的制度所制约,非得到某个指定医院不可;再说附近有好几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水平与设备远比它好,似乎多此一举。不久小医院落成了,又不久,正式接诊了。从穿着看,进进出出的都是附近居民,我对它却有些不屑。

  人上了年纪,不免要与药打交道。生的也就是那些常见病,开的也就是那几种常用药,然而去大医院看病麻烦。挂号、就诊、结账、取药,哪处都得排队,还要上上下下奔波。时间用多了,就有些后悔。为了惜时,终于有一天我也踏进了这“中心”的门槛。麻雀虽小,五脏却齐全,中西医、内外科、理疗、化验,常规的一套都有,挂号费只要一块多钱(现在免收)。看病的大抵是些中老年人,大家都围着医生或坐或立。医生问诊,像跟熟人聊家常:“阿婆,长远勿来了,最近好吗”,“×医生,我又来望侬了”……声声句句,透着亲切随和。有的手里捏了好几本病历,自己看病还连带着给家人配药,医生全细细地处理。我只是配点药,很快就解决,拿着处方去结账,记账的窗口却飘出句话:“没有‘络活喜’,用光了。”治高血压的常见药怎能断档呢?我只好悻悻地走开。

  后来我学乖,进门先奔取药处,吃准有须配的药再挂号,但是令人失望的次数还是多。我在另一条马路的口腔科中心找到了“中心”负责人,负责人正给病人看牙,人家在第一线工作着呢,这又与到大医院见当官的不同。还未兴师问罪,我的火气已消了不少。他温和地解释,说药库只备普通的、便宜的药,目的在于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对反映表示重视。果然不久,我再也没遇到有方无药的尴尬。

  上海人去医院看病叫“看医生”,内涵丰富得很:病情的诊断、药物的服用、心理的咨询等等。病人出于信任、尊重,才找医生,总想一一“看”个明白,来“中心”医院看病的老人多,文化低、记性又差,医生们童叟无欺,一份医嘱有时要叮嘱好几遍。我就常听楼下“中心”内科的汪志立医生絮絮地关照病人,有时病人走远了,他还起身追出去说。汪医生曾不无忧虑跟我说过:“病人看病、配药固然重要,回去后的自我保养也不能忽视呀……”

  现在附近的居民有病都离不开“中心”,弄堂里能看到穿白大褂医生提着诊疗包上门,这是在出诊;隔壁邻居拎着装有输液品的马甲袋朝“中心”走去,这是去“吊盐水”。倘若病人多,还可以让马甲袋“排队”,自己先回家歇一歇方便得很。

  大上海需要三级甲等医院,倘若贵体染恙;配药、打针,小毛小病,我看还是去“中心”好。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