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热”掏钱买吆喝 ——再谈中国乐团为何难以受邀海外巡演 杨建国 |
上海早已经成了欧美乐团重点关注的城市,因此,一年到头陆陆续续来沪演出的外国乐团接踵而至,上海人从口袋里掏出了不少钱来消费豪华的音乐盛宴。那么,中国的乐团去国外演出,为什么吸引不到外国听众进行文化消费呢? 掏钱租场 廉价售票 由于缺少外国剧院“三包(包吃、包住、包行)式的计划内邀请,而一些中国乐团又迫切期望走出去展现实力,因此,外国演出商以低得可怜的出场费作条件,来安排中国乐团到国外演出的事情屡见不鲜。近年来,中国一些民乐团经常以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为荣耀,一位熟知内情的音乐界人士对记者说:“金色大厅确实有质量很高的年度演出季,但在演出季之外的时段内,只要有钱,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租场举办演出。用市场运作的眼光看,这些年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中国乐团,都是掏钱买吆喝,金色大厅只管收钱,根本不会管你卖掉几张票。”为了营造热烈的效果,不少演出团体只能靠送票和请客来提高上座率。这样的做法,也让中国的演艺资源在海外市场逐渐变成廉价品。 经费拮据 难以竞争 国内的乐团在乐器添置、乐谱购租、邀请客席,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困于经费的拮据,是导致演奏队伍难以提高水准的客观原因;而硬件的落后,也使得部分演奏员状态不佳。指挥家张国勇对记者说:“不要说国外乐团一年的经费与我们差十多倍甚至几十倍,仅香港管弦乐团每年的政府贴补就达8000万港元,我们这些大部分经费来自市场创收的国内乐团,能与海外乐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吗?”而国内大多数乐团常年音乐会的曲目单,由于缺少属于自己的特色,也使得这些乐团根本无法走出国门。本月初应维也纳华人团体之邀,到金色大厅举行演出的上海交响乐团,用朱践耳、郭文景、王西麟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组成了音乐会的曲目单,结果让外国听众听得津津有味。乐团总经理陈光宪说:“可以想象,如果换成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外国听众大概不会对我们的演出感兴趣。” 掌声虽多 礼貌性质 记者想起了几年前随一家乐团到欧洲演出的事情。当时,这家乐团音乐会的主要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等欧洲作曲家作品,听众欣赏时虽然非常认真,但掌声明显带有礼貌的性质,而在结束处乐团演奏起《北京喜讯到边寨》《良宵》等中国曲目时,听众气氛明显热烈起来。几乎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人到后台来询问这些中国作品的背景,甚至还有索取总谱的要求。 无力委约 缺少特色 显然,要真正进入海外的主流演出市场,中国的乐团如果只带欧洲经典作品,水平再高、发挥再出色,也属于“班门弄斧”。只有用自己的风格,浸透着民族气质的作品,才会形成特色而被关注。但是,这个谁都能明白的道理,并没有在国内的乐团中成为普遍做法。许多乐团一年到头的音乐会,不是贝多芬、莫扎特,就是肖邦、柴科夫斯基,这些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固然是百听不厌的,但不去委约新作品,不去丰富自己的作品库,不去根据自身特点用作品来形成风格,这样的乐团能被邀请进入国外的演出季吗? 本报记者 杨建国评论 0709131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