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双流专刊·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广告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 广 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A12版: 中国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批校外消费者涌入物美价廉的大学食堂引起质疑——
高校巧妇难为“蹭饭”之炊

许群 郑旭萍


  新学期开学,为了保证10万师生正常用餐,浙江大学食堂坚持不涨价。物美价廉的食堂吸引了周边白领、居民和务工人员来“蹭饭”,使食堂不堪重负。

  到高校食堂“蹭饭”,加大了食堂负担,也引起挤占学生福利的质疑。

    食堂坚持不涨价

  9月10日下午5时,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一食堂,人头攒动,学生们拿着餐盘排队买菜。记者在卖菜窗口看到,琳琅满目的菜排了一长溜,每份菜都标明了单价:土豆鸡块2.5元、豆芽菜1.5元、葱油鱼肉2.5元、油豆腐炒青菜0.9元……据了解,只要可以分开打的菜,都可以买半份。

  公共管理学院女生小于买了千张结、肉饼蒸蛋,打了3角钱饭,一共花了3.3元。她边吃边说:“现在外面肉包从1元涨到1.5元,粽子从1.5元涨到2元,学校食堂的价格还是老样子,感觉没什么改变。”小于也发现肉饼蒸蛋虽然1.5元的价格不变,但是肉层变薄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4%,其中二季度达到4.5%。社会上的餐饮企业纷纷涨价,没有收入的学生,在涨价风前最脆弱,更何况还有数量可观的贫困学生,因此教育部门多次要求高校食堂稳定物价,保证学生的正常餐饮。

  为了稳定物价,浙大食堂努力开源节流,通过调整菜的花色品种,减少水电消耗,加强采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费用等来压低成本。

  外来食客来就餐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生何晓琴暑假后回学校上课,惊讶地发现食堂“爆满”,一进门就看到长长的队伍,餐桌位上也坐满了人。

  记者在西溪校区三食堂现金付费处看到,此处已等候着好几个“食客”,有穿着制服、夹着公文包的“白领”,有带着草帽、挽着裤管的工人,也有拿着饭盆的大伯大妈。在物价持续上涨、社会餐饮机构纷纷涨价的情况下,高校附近的消费者大量涌入不涨价的大学食堂“蹭饭”。

  浙大西溪校区由于毗邻杭州文三路电子信息街,来“蹭饭”的人多。在第三食堂负责现金开票的工作人员说,每天有近2000人来付现金。

  一位正在吃饭的严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学校附近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平时主要在学校食堂就餐。“公司所在的伟星大厦也有餐厅,但是私人承包的,价格涨了,在那吃一顿我在这里可以吃3顿。”

  在另一桌,4个来自湖北的建筑工人正在吃饭。周师傅边喝啤酒,边告诉记者:“工地没有食堂,是别的工友介绍来的,这里的确很便宜很实惠,5元钱就吃得很好了。”

  “蹭饭族”除加大高校食堂压力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外来人员良莠不齐,有些人不遵守食堂规则,乱排队或者随意丢弃餐具,加大食堂工作人员工作量,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而排队时间延长,找不到就餐位,容易恶化就餐环境。

  人文学院大四沈同学抱怨:“每次排队都等很久,来晚点就没饭菜了。”

  这对学生不公平

  有舆论认为,教育部等要求保持高校食堂物价的稳定,学校和政府要给予一定补贴。这本属于学生的福利,却被蜂拥的校外消费者分走了一块,稀释、蚕食甚至剥夺了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的福利,这对学生不公平。

  面对“蹭饭族”,不少学校开始采取限制措施。四川大学对持有学生食堂就餐卡的教职员工进行身份确认,限制外来人员就餐。

  9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采取措施,控制校外人员在学生食堂就餐,保证政府和学校支持学生食堂工作的政策惠及学生,保护学生利益。

  为了解决“蹭饭”问题,浙江大学曾经采取限制就餐、收取搭伙费甚至限制外来人员入校等办法,但都因为手续繁琐,区分困难,遭到教职工家属的反对而取消。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卫东说,学校食堂作为公益性、福利性为主的机构,享受免税、补贴等优惠,即使进行社会化改革,但首先要保障师生的正常就餐秩序。“蹭饭族”的选择行为,虽然惠及自身,却侵害了没有收入的学生的利益。物价上涨,不是蹭饭的理由。

  也有专家认为,对于“蹭饭族”这种自发的市场选择行为,不能过度指责。这个问题,也不是高校食堂一家可以解决,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政府采取措施平抑物价,市场上的餐饮机构价格应该平民化,商务楼应当考虑解决职工午餐困难等。

  许群 郑旭萍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